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我国古代私家目录的发展与成就
●郝玉春
自从我国目录学出现以来,私家目录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古籍资料信息,补充了官修目录与史志目录的不足,而且从分类体例到内容提要,从收录范围到编制结构,都有可贵的创新。另外,无论是从体例的完备上,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上,私家目录往往是官修目录或史志目录所不能替代的。
目录学自汉代兴起以后,目录著作都是由朝廷任命专人编撰的。直至六朝才开始有私人撰著,这种私撰目录最早是南朝齐王俭的《七志》,王俭作为秘书丞,曾主编秘阁书目《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这部名书目录只有四卷,王俭并不满意,于是,又自行编著《七志》。私人目录至梁时似已较普遍,凡有藏书者即有目录。阮孝绪撰《七录》多据诸家私目。梁时最早的私家目录是人肪目,任肪是梁初著名学者,他藏书万余卷,“率多异本”。可惜未获流传。而在后世能略知概况并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私人目录,则推阮孝绪的《七录》。《七录》是根据一些私人藏书家目录和管家目录来整理编著的。在整理对校过程中,阮孝绪发现,官家目录多有遗漏,虽总集众家,更为新录。这说明《七录》不仅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而且是一部比较完备的综合目录。同时,摆脱了以前单纯登陆藏书的局限,开启了研究前人目录之端。说到《七录》,我认为不能忽略刘杳所做出的贡献。《梁书·文学传》记刘杳的生平说:“自少至长多所著述,撰《古今四部书目》佚失,后来也未见著录,可能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的一部草稿而被传抄行世。”这应算是梁时私人目录的一种。当刘杳获知友人阮孝绪已着手编撰《七录》时,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抄集的资料草稿全部赠与阮孝绪,以著成《七录》。此事,阮孝绪在序中亦有记载:“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杳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已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抄集,尽以赠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斯亦康成之与传释,尽归于慎之书也。”刘杳这种不隐秘所得,成人之美的精神,的确值得后人学习。
唐朝由于经济比较繁荣,文化发达,私人藏书较多,仅藏书万卷以上的就有多人。但许多藏书家编撰的藏书目录多已失传。目前,只能从其它著录中了解一些情况,至宋代,由于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促进了书目的发展。从私家目录上看,其数量和质量,不仅前代难以比拟,而且后世也是罕见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宋代私人藏书20000卷以上者就有数十家,且几乎家家有目录,著名的有:沈立《沈谏议书目》、吴良嗣《赢金堂书目》、江正《江氏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郑寅《郑氏书目》、陈振孙《直斋书目题解》等。有书名可考的就有30多种,其中尤以晁氏《郡斋读书志》(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尤氏《遂初堂书目》、陈氏《直斋书目题解》影响最大。宋代私家目录,不仅在宋代目录学上,而且在整个目录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这大量的书目已佚失。所以,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宋人官私书目,存于今者四家”,即:《崇文总目》以及晁、尤、陈三家。事实上,目前实际上尚存的还有私家书目《中兴阁书目》。所以,今人因袭旧说,仍称宋人目录仅存四家,则欠妥。
明清时代私家藏书目录较多,著录图书范围亦较前广泛,许多当时的士大夫阶级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也在私家藏书目录中有所反映。这一时期的主要书目有:明代范钦编《天一阁书目》、黄虞稷编《千顷堂书目》(该书记载了元明两代各家著述目录)、徐勃编《红雨楼书目》、晁溧撰《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其中:子杂、乐府二类所收元明话本、小说、杂剧、传奇,为明代书目中所仅见)。明末清初,钱谦益编《降云楼书目》(该书新增书类目如:地志类、天主教类,为此前所述私家藏书目所没有)。清代四大藏书家分别编有杂目,如:常熟瞿绍基《铁琴铜剑楼书目》、山东聊城扬以增“海源阁”《楹书隅录》、湖州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杭州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这些都是查考古籍版本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