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交通学院报》
大学也需要“仪式感”
作者:李洪华
大学中“仪式感”的流行,已成为大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庄重崇高的感觉,还能开发砥砺心智、增强生活印记和永久留存记忆。仪式感需要规范程序、严整摆设和真诚执行。但是不能变成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对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校重视“仪式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最近流行一个词———“仪式感”。所谓仪式,对生活在礼仪之邦的我们来说不算陌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乐文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居首位。就当代生活来说,我们也是经常耳闻目睹,婚丧嫁娶和各个传统节日之中,“仪式感”随处可见。衍生到我们的大学中,“仪式”也不少,比如每个大学生都经历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比如校庆典礼、升旗仪式、学位授予仪式、奖助学金发放仪式等等。
由于仪式往往是一种庄重而非日常的行为,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涵义,所以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仅能打破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体验,赋予生活郑重崇高的感觉,还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砥砺心智、增强生活印记甚至永久留存记忆,让参与者即使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时也倍感温暖。“仓廪实而知礼节”,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发展的今天,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行时中,“仪式感”作为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大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堪称一种看似无用之用的大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生活在大学的我们每每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年的开学季和毕业季,典礼如何举行往往都会备受师生关注,校长们在典礼上的讲话也往往会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有不少还会被各大网站和微信圈转载。某些名校的校庆等重要有“仪式感”的事件也经常被媒体追踪,引爆网络。不仅让身处各地的校友师生都能找到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会受到社会大众的热捧,有效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其所引发的文化效应和后续影响已经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仪式感”的行使需要规范的程序、严整的摆设、正规的着装、庄重的氛围、精心的设计……,不仅很少能带来物质财富,还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对于越来越讲究快节奏、高效率、丰产出的高校来说,虽然有时候显得有些累赘和奢侈,但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而且,在大学中,“仪式感”的行使还可以不局限于关键时间节点的礼仪性活动,延伸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可以确立日常上课的“仪式感”。每次上课老师和同学们都郑重而充满热情地喊一声“同学们好”和“老师好”,课后再彼此说声“再见”。比如我们也可以确立日常工作的“仪式感”,每天早晨坐在办公桌前时,充满感恩地对自己说一声“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每天下班时,花几分钟总结一下“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如此说来,“仪式感”对于大学日常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去花些许时间提醒自己,要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习生活,去认真精致创新地把事情做好,细细欣赏体味自己身边的美好,真心感恩生活的趣味盎然。
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个郑重的仪式、一段缓慢的时间、一种温馨的氛围营造出的“仪式感”,让我们把被爆炸信息包围的焦躁大脑沉静一下,去敏锐清晰地感知真实的世界;让我们唤醒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尊重,对“三点一线”单调大学生活和充满routine的平凡工作充满重视,从而使学习变得神圣,将工作变成事业;让我们细细体会,其实只需换一种心境,学习也不总是匆匆忙忙、单调乏味,工作就不总是机械惯常、平淡无奇,而是可以变得庄重有趣、充满激情和干劲儿;让我们认识到,花点时间把心静下来反思一下,对于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认认真真地告别过去、踏踏实实地把握现在、充满憧憬地面对未来。
但我们要重视“仪式感”,又不能强求“仪式感”,否则就很容易变成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因为“仪式感”最重要的是对其精神内涵的把握,需要围绕其精神实质去精心设计,并用真诚的精神一以贯之地良好执行。比如,大学里很多的典礼仪式和各项活动,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达成绩效,没有源于师生的真正需要;如果只是机械模仿、人云亦云,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表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没有重视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如果只有良好的开头而没有延续发展和总结提炼,那么对参与者就不会产生必要的影响力和预期的教育效果,充其量也就是一场劳民伤财的漂亮走秀,其实质也就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所以,在大学中,“仪式感”必须是走心的。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