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牢记人师本分,践行立德树人

——记2016年“山东大学优秀教师”方雷教授

作者:赵青青 李景悦    
2016-12-21     浏览(173)     (0)




  方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首批专家,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获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同时被推荐为“宝钢优秀教师”。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方雷是学生眼中兼具“君子之量”和“君子之雅”的楷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对此有所体会。采访当日,他刚从青岛出差回来,工作虽然忙碌但对采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理解。方雷待人亲切,与他谈话,给人踏实质朴的感受,举手投足尽显长者风范。
  方雷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说:“去年我在这里接受‘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的表彰,今年我在这里接受‘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的称号。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学校、学院、学生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今后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尽我的微薄之力,回报山东大学对我的培养,回报学校、学院、同学们对我的厚爱。今天我在此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万世师表孔子给我们老师留下的三句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我将以此为动力,与大家共勉。”简短的感言表达了他的心声。
  博闻强识,信手拈来,打造精彩课堂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方面,近5年方雷每年都承担4门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在每次的教学评价中都是优秀等级,主讲的“政治学概论”获得2015年教育部首批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精彩一课”。迄今为止,方雷共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生57名,专业学位硕士生69名,博士研究生21名。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曾两次获评山东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和一次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多人荣获国家级等各类奖学金与荣誉称号。目前,在他所指导过的研究生中,有继续深造的,先后被国内外诸多知名学府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也有参加工作的,任职于政府、企业、高校等各行各业,因其良好的品行能力获得不错的个人发展。记者不禁好奇:“他是如何让您的课堂如此精彩,让您的学生如此优秀的呢?”
  在方雷的学生们看来,自己的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方老师大气儒雅”“幽默风趣”“从他身上看到了师范之道”“方老师上课旁征博引,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还会举很多实际的例子方便我们理解”“老师对我们就像对朋友一样,每次看到和我们专业相关的好文章,都会在微信上分享给我们,大家一起品鉴。”也有人说:“方老师时常教诲我们做人当‘以大气对待小气’‘以宽容对待狭隘’,给人如沐春风之感。”无论是指导学生时的严谨还是上课时的旁征博引,这都得益于方雷深厚的知识积累。他一直喜欢随时记录,看到经典词句都会记下来,这让他在课堂上可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方雷从小就喜欢看两类书,一类是历史,一类是地理,这样就有助于建立一个时空坐标,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对于读书,方雷很有自己的见解,也经常在这个方面指导学生。“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积累知识,求知解惑;二是研究问题,探究意义;三是打发时间,自娱自乐。为学术研究读书,则要有针对性,要有一定的划分,为了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一天要读多少书也要有一个硬指标。”
  除了有知识储备,方雷对于如何授课也有一番自己的体会。“说相声的有贯口,老师讲课也应该有自己的‘贯口’。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讲课时每过十几分钟就要有一个‘包袱性’的东西,来重新将大家的注意力拉回课堂。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是很重要的,我会让他们分小组来完成任务,这样他们不但能每个人都参与,而且在相互交流中也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培养主动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知识体系更重要,研究生则更注重培养提高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技能,博士生呢,则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但这些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各有侧重。”方雷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更加体现了他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关爱:“在师生关系上,我的导师赵明义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赵老师的胸怀、情怀以及对我的关怀让我终生难忘,在我的生活、做人、事业方面都有老师的影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尽我所能地去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减少他们求学求知的困惑,就是我的教学理念。”
  结缘学术,不忘初心,有志者事竟成方雷先后主持了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包括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1项国家基金委项目;两次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2项,两次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科研活动,在这些学术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形成了带领团队集体攻关的科研能力。这些年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撰写学术著作6部,参著和参编10余部,获得8次省部级科研奖励。
  方雷提到,对于一个教授来说,教学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科研却是评价优秀教师的主要方面。因此,方雷从未停止过钻研学术的步伐。方雷的学生评价他:方老师的治学态度不骄不躁,严于律己,无愧良心。他说,这一生与学术结缘,也是阴差阳错。他1984年考入山东大学,随后考上了研究生。这时,他回到了老家工作了两年并保留了山大的研究生入学资格。1990年,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坚持了自己的学术梦想,重新回到山东大学读书,并在导师赵明义教授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攻读博士学位。
  做学问是很艰苦的一件事情。方雷说,但既然踏上了学术这条路,做了这份选择,就要一直坚持下来。这么多年,他始终把做学问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他总结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视做学问为生命;把学问作为跳板,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把做学问作为谋生的手段。随后,他谦虚地说他不如自己的导师赵明义教授那般视学问如生命。但人们能够从方雷丰富的海外学习经历和高超的科学研究能力看出,他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方雷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到德国曼海姆大学欧洲社会研究中心、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欧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系、英国巴斯大学欧洲研究所、德国吕内堡大学民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全球政治研究中心学习交流。做学问的脚步从未停下。
  言传身教,服务社会,践行理想信仰方雷曾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从业者,天然的职责是开启民智、启蒙思想、培育公共关怀精神、追求优良的政治秩序。”秉承这样的理念,方雷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他的信仰。
  他在教书感言中提到,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减少他们求学求知的困惑。他认为教师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知,即在学生的求学之路上给他们提供一些经验和指点,让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而不用再去摸索。同时他积极主动开展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严格审核和把关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另一方面,方雷在生活上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中的实际困难。方雷的学生拥有一个属于他们专业学科的小图书馆,每人都有一份记录自己成就与荣誉的档案。
  与此同时,方雷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2013年,方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遴选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部师资库首批专家和山东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专家,近3年为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学术报告和时政报告,累计200余场次;近5年与地方政府合作,承担了4项横向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多次参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咨政活动,2011年受聘为济南市政协特邀专员,2015年受聘为山东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当记者提到这次获评“优秀教师”有什么感受时,方雷说:“这是对自己一个阶段性的肯定。”当老师就是凭着一份良心,对得起薪水、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这就是当老师的本分。“作为人民教师,无论志向是否高远,但总要有一定的境界、良知、责任和感情,努力做到认真做事,淡定做人,无愧良心。”也正是这份光明磊落让他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无愧于心。方雷言传身教、亲身实践,堪称“师范”。作风正派、立志高远,自明明人;胸怀社会、心系学子,他不愧是山东大学优秀教师。
(赵青青 李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