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志存高远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外语学院朱巧莲
在外语学院这样一个宽松、和谐、互助、向上的大家庭,我感到工作是一种乐趣。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喜欢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们交流,但我知道,课堂教学的成功,只有“喜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条件。
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上大的教师,我一直在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即大学要培养全面的创新人才,而不仅仅是掌握了某种专门技术的人。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比起传授知识,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自信心的培养。著名教育学家班杜拉曾说:“教育的成功不能仅用教会学生多少技能来衡量,而应该看它是否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对此我深信不疑。
第二,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当初领导把高级口译这门新课交给我时,我感到压力很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就受到学生的肯定,但我觉得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的教案每年都在更新。除了口译材料的更新,更多的是,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使课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年的日积月累使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正是由于多年的积累,我编写的教材不仅在上海大学得到了认可,获优秀教材特等奖,也被澳大利亚麦考利大学的翻译专业所采用;2005年高级口译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第三,要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口译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网络来丰富课堂教学。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利用学校的课程网站开出了自学园地,同时开设了论坛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教务处、计算中心、影视学院以及所有为我们提供支持的相关部门。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教师本人必须有创新的愿望、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实践。创新意味着与时俱进、不断地挑战自我、不妄自菲薄但同时又不满足成绩。我希望,我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教师节前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我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愿和其他老师一起,为明年的教学评估做准备,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背景:朱巧莲副教授,2007年课堂教学竞赛获奖者、上海大学十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