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考证热的冷思考
学生记者 姜立阳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用“考证”的方式来增加竞争砝码,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证书”作为一种“信任系统”,在彰显现代社会理性色彩的同时也导致“泡沫教育”等非理性化的负功能。
在我看来,大学生考证的原因有三个:一、完善自我,备战谋生。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充满了危机意识,许多学生为了就业,报着多一张资格证书就多一个砝码的态度,积极考证;二、盲目跟风。在看到别人报考之后,报着“自己也不能闲着,总不能落后”的念头,也投入其中;三、国家政策因素。自我国开始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以来,大学生考证有了政策保障,政府更是对一些责任较大、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资格,这使得想进入这些行业的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老师肖河水在《浅谈大学生“考证热”》中指出,考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及扩充知识。但另一方面,热衷于考证会占用时间因而耽误自我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势必会影响大学人才的培养。同时,考证热也加剧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我校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任海伦也曾告诫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要跟风行事。在他看来,考证是丰富自己的好途径,可盲目考证则是不折不扣的毛病。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没有会计学,但却有好多同学报名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来是因为这个考试不需要任何知识积累,四十块钱便可买到题库,再多加几块钱更可得到所谓的考试重点。经调查发现,大学生热烈追捧的证书都有类似题库,可以凭借背选择判断答案通过测验。那考题中的知识点能理解吗?“我只不过看别人报就报了,天天在宿舍背答案,选项很相似,过后又忘了,只能一遍遍重复。”有的学生这样说。这种考试即便通过了,又有多少意义?
大学生考证,最重要的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要盲目跟风。比考证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行业基本素质,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在未来工作中走得更顺利。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考取与职业发展方向无关的证书上,不如去提高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