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谣言不只止于智者

作者:郑钰    
2016-10-10     浏览(154)     (0)

上海男子乔任梁死亡事件引发公众猜测和围观,谣言传播迅速。官方及时辟谣,加强网络监管,遏制谣言传播。同时,公众不传播似是而非的真相也是重要一击。规定明确,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有法可依。


  9月16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一条上海市男子死亡消息,后经证实,该男子为艺人乔任梁。事件发生得太过突然,引发了外界对他死因的诸多猜测,这些说法牵涉到的有关人员也成了网民围观的对象。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事件的持续发酵?毫无疑问有“谣言”的推波助澜作用,起初由一些微博大号发出来的猜测经过大量的转发,以讹传讹。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这样的智者能有多少?谣言造成的局面又是少部分智者能挽回的吗?事实上,这样以讹传讹的情况并不少,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杭州G20峰会临近时,网上关于G20峰会的各种谣言也在肆意传播,诸如高速公路只出不进、客运中心站关闭、不能寄快递等谣言直接干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官方主动站出来及时地辟谣是遏制谣言继续传播的有力手段。对于听到的谣言,如果缺少官方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只能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从而一定程度上扩散了谣言。主动站出来辟谣就是给公众一个事实去权衡、去判断。
  但是,谣言往往比辟谣传播得更快。去年,一名不满16岁的新加坡少年模拟制作并发送给朋友一幅公布李光耀病逝文告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页截图,随后告诉朋友这个截图是假的。不过在网络上被频繁复制、广泛传播的是这幅截图本身,声称“该截图是假的”这个重要消息并没有同时流传出去。
  因此,除了官方辟谣,对于个人而言,不相信所谓似是而非的真相,在事情真相尚未出来时,不去扩散传播这些“真相”,也是对于谣言传播的重要一击。
  此次事件中,尽管官方很快出了声明,但网友们的“掐架”并未停止,在网络发达且不实名的情况下,阻击谣言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言论自由不等于无底线的放纵。可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电子数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谣言的“狂欢”不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狂欢,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也不只止于智者。
  (作者系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