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报》
安徽理工大学我又来了
作者:土木建筑学院博士新生王梦想
回忆的起点是2010年的秋天,十八岁那年,在母亲的陪伴下,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作为大一新生来到安徽理工大学北校区报到,从此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安徽理工大学,我来了!”
两年北区的生活,两年本部的生活,我的大学就是这样时光飞逝的从北区的荷塘里流过,从本部的绿茵场上划过。站在这里,思绪飞到从前:北校区的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馆,最重要的还有那个魂牵梦绕的爱情岛。老校区的2层的红楼、9层的教学楼、11层的实验楼、15层的行政楼。
转眼到了大四,我以为我要离开你了,但是我没有。2014年,我获得推免生资格,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华丽转身后,我以硕士研究生新生的身份,再次回到这里,就像孩子奔向母亲。“安徽理工大学,我又来了!”
“研”途有你,“研”路花开。感谢院士校友,感谢学校,感谢研究生院,日趋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国家奖学金、院士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让我们专心科研,无后顾之忧。
2016年,硕士两年后我获得硕博连读资格,这一次,我以博士研究生新生的身份,在山南新校区报到入学。“安徽理工大学,我又来了!”这是我第三次以新生的身份投入母亲的怀抱,也是我在安徽理工大学的第七年,细细算来,七年来,我曾经睡过北校区的16号楼,睡过校外的著名的28层学生公寓,睡过本部老校区的研究生公寓,现在我终于可以睡在新校区的平苑研究生公寓了!
本硕博一路走来,我很幸运,能够见证母校的蓬勃发展。母校旧貌换新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新校区建设点多面广,难免有不足之处,学校正竭尽全力逐渐完善,努力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作为首批来到新校区的学生,我们需要具备更多的包容与理解;作为学校的主人翁,我们需要更多的担当与付出。
我的名字叫“梦想”,今天,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走在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我倍感幸福,也许,新校园不如你想象中的完美。但是,请你相信,她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这个新的校园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