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繁体字比简体字高贵吗?

作者:张佳玮    
2016-10-11     浏览(92)     (0)

  一句常见的话,繁体字爱好者拿来吐槽简体字的:亲不见,爱无心,体无骨,龟无脚。
  意思:繁体字好。简体字不好。更有甚者,把简体字叫残体字的,觉得繁体字高贵一等。
  那,果真如此吗?
  类似的话题,近百年前吵过了。早1920年,五四运动刚过,中国思想百花齐放,千帆竞流,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语言学家钱玄同先生,在 《新青年》上倡导简体字———彼时风起云涌,这思想丝毫都不显得激进:那时候,都有人念叨,中国人该使拼音汉字。
  两年后,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认真跟民国政府提交了文件: 《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国民政府大当家蒋先生挺重视,去问了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王世杰道: “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应该作些简化,但只能逐步进行。”蒋先生就派黎锦熙先生去简化了。
  1935年,王世杰先生颁布 《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如果这一路真的实行下去,现在台湾人民,怕也没法拿简体字说事了。然而有人出来拦了一下。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进谏蒋中正,曰: “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蒋先生便将此事搁置了。所以啦,对繁体字爱好者而言,戴季陶先生实为力挽狂澜的英雄好汉。
  然而问题来了,倡导简体字的二位:钱玄同先生,语言学家,清进士钱振常之子,章太炎先生高足,鲁迅先生的同门。黎锦熙先生,书香门第,十五岁考中满清最后一届秀才,毛泽东先生在湖南一师的老师。这两位先生,论到中国的家学渊源,比起商人家庭、留学东京的戴季陶先生,似乎也不逊色多少吧?为什么这么二位地道的学者,却会倡导简体字呢?难道说,钱先生和黎先生,不珍视他们自己的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么?
  恐怕未必。
  倘非如此,那又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如今我们所见的一切中国文字……都多多少少,被简化过了。
  众所周知,中国字真往上追溯,那么兽骨上的甲骨文、钟鼎上的大篆;包括金文、蝌蚪文,都是为了器皿与竹简而存在的。小篆,是秦始皇帝平定天下后统一的,所谓“书同文”。
  但也就是在此同期,出了隶书。 《说文解字》曰: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约易=简约简易。这意思,秦国把旧经典都收拾完了,因为法令严苛,需要大批刑狱人士,这时就出了隶书。而隶书,贪图的是简约,就是简化。毕竟小篆这种书体太复杂,设立一种方便仆隶抄写的书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如果说,隶书就是秦朝的简体字,大概也差不多。《说文解字》也哀叹过,隶书出来后, “古文由此绝矣”。但简化了字体,真就那么糟糕吗?也未必吧。事实是,秦汉用了隶书,也不耽误中国有汉唐盛世。
  隶书后来,也被简化过:唐朝流行的楷书,也是对隶书的某种简化———楷书初流行时,去掉了隶书的 “蚕头燕尾”,务求简爽。即:楷书和隶书,多少都是被简化过的字体。中国文化断绝了吗?似乎也没有。
  繁体字爱好者也提过一点:书法成就多在繁体字。换成简体字,不大好看。
  那么问题来了:千古以来,文无第一,但如果说 《兰亭序》是最经典法帖之一,谅来反对声音也不大。
  妙在, 《兰亭序》是行书。行书是怎么回事?唐朝张怀瓘说: “行书即正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关键词是什么? “简易”。行书流行的原因之一,还是简易。故,隶书、楷书、行书,都算是从上古那些老字里,一路简化过来的。中华文明,也没有因为一路简化,而道统中断吧?欧柳颜赵、苏黄米蔡都没有亲手举着斧凿去刻碑,不妨碍他们有文化。如果有人跟我说,钟繇的隶书、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都简化过了,没文化,我是没法同意的。
  戴季陶先生的想法当然有道理:汉字如果简化,不免失却一些东西。但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想得显然更大:他们一定明白,中国文化能浩荡数千年,靠的不是将甲骨文、大篆、小篆、石鼓文一路逶迤而下,抱着不放。文化是要传承的,而越是简易的,越是方便书写记忆的,越方便传承。
  中国人太多了,而中国字,每个字,哪怕只少一笔,也许识字的人便能多一些。要知道,中国汉字几万,如今常用字也就几千。庄子是大有学问的人,但他也看得很透: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了意思,文化流传下去了,具体的字句忘了也不妨,何况是区区字形呢?故,简化字体这件事,中国历史千年以来,都在这么做。
  文化这东西,传承归传承,实用归实用。没必要强扭一团。而从实用角度而言,中国古代服装、雅乐、字句都极好,但保存它们,关爱它们,不意味着我们非得继续每天穿戴得跟春秋时一样,然后钟鸣鼎食。
  文化是个活的东西。有些习惯方便使用,我们留着使;有些古迹已经失去生命力,那就当仪式好了。不能因为辕辙车马、钟鸣鼎食很美,我们就还驾马驱车、列鼎而食,是吧? 《尚书》很好,但连汉代人都读不通了,不能指望如今的人还用那种方式写作说话。
  繁体字,也是同理。文化只有传下去,才是活的。
  所以啦,作为个人爱好而言,繁体字当然美,但简体字、小篆、大篆、隶书、石鼓各有各的美。爱用就用好了。至于用个字体都能找到优越感来歧视其他字体的诸位,怕有些想多了:中华道统没有因为隶书的 “以趣约易”就咔嚓中断。 《兰亭序》也没有因为行书 “务从简易”就失却其不朽地位。
  所以如上所述,如果真想获得文化上高人一头的优越感,单靠繁体字,那是不够的:还是亲手去刻小篆金文甲骨文,最古朴最妙最正统了。 (来源:豆瓣网)
(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