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回字四样写法”与“龄官划蔷”

作者:杨立新    
2016-10-11     浏览(143)     (0)


图一:《康熙字典》中回字的第四种写法


图四


图三: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




  “回字有四样写法”,是鲁迅先生描画孔乙己迂腐形象的神来之笔。记得当年初中语文课本上,在 《孔乙己》课文下面有一条注释,大意是说,回字只有三种写法,即:回、囘、囬,第四种是没有的,说明孔乙己醉心于钻研无用的知识,自以为博学,其实是错误的。
  难道 “回字有四样写法”是 “小说家言”?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究,试图找出回字的第四种写法,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料地丰富,竟找到好几种写法来,诸如迴、廻、廽、逥、佪等。难道鲁迅先生替回字专家孔乙己少算了?要知道鲁迅先生可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亲聆太炎先生讲授 《说文解字》,他岂会在如此 “小学”的问题上忽悠读者?仔细想来,孔乙己问的是茴香豆的 “茴”字写法,然后由草字头底下的 “回”引发出 “回字四样写法”来,故上述例字均非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我偶然在 《康熙字典》 “丑集备考”的“囗 (wéi)部”中,发现了 “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为 “囗”内一个 “目”。并注明:“《篇海》同回。”
  《篇海》是我国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的字典,由金人王太等编纂,共收字62236个,比 《康熙字典》还多出15201个。因此,回字的第四种写法见诸 《篇海》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应该是孔乙己所说的 “回字四样写法”了: (见图二)至于这四个回字之间的关系,我略作一区分: “回”为正字, 《说文解字》释为:“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并称:“囘,古文。”另外, 《康熙字典》 “回”下注曰: “俗作囬。”即 “囬”为 “回”的俗字。同样,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也是俗字。我们再看 “回”的字形演变: (见图三)由字形演变可以看出,甲骨文 “回”在螺旋形图案上加一短横作指事符号,表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金文省去上面的指事符号,强化了螺旋循环的形象;籀文基本上承续金文字形,但增加了螺旋的层次。以上是古文 “囘”的由来。小篆则将螺旋形改写成内外两个同心圆,这就是正字 “回”。至于其他两个俗字,均为 “回”的变体。
  以上寻章摘句的考证,让本人也有点孔乙己的嫌疑了。很多人都认为孔乙己穷究于“回字四样写法”正是其迂腐的表现,并斥之为无用的 “学问”,甚至连小说中的酒店小伙计也对他看不上眼。其实,孔乙己的穷困落魄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他肚里的那点 “墨水”。孔乙己真是冤哉枉也!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变得越来越 “务实”了。如果你声称学习了某种知识,人们往往会问一句: “有什么用吗?”甚至更直白地说: “能挣钱吗?”纯粹为了探究真相而作的学问,在很多人看来是可笑和无聊的。
  当我们以不屑的口吻嘲笑孔乙己时,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究竟了解了多少?其实,考求 “回字四样写法”恰是 “小学” (文字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回”字为什么会有这四种不同的写法?究竟是来源于4种不同的物象,还是经过了4种不同的抽象概括?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捋清汉字的源流,理解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并与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都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
  现举一例为证。大家都知道 《红楼梦》第三十回有个 “龄官划蔷”的美丽故事。宝玉隔着篱笆洞儿随着龄官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地看了去,数一数,18笔,原来是个蔷薇花的 “蔷”字。大家数一下,简化字 “蔷”是14笔,而繁体字 “薔”为16笔 (草字头断开为17笔),怎么会是18笔呢?难道曹雪芹算错了吗?这就用得上“回字四样写法”了。原来 “薔”字下面应为 “囬”,草字头断开正好18笔。
  图四乃是本人试书的18笔的 “蔷”字,聊备比对。 (来源:人民网)
(杨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