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国际热点

东欧的未来:金融危机的“下一站”?

·徐 刚

2009-03-05     浏览(375)     (2)

本文分析了东欧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前景,指出东欧国家面临经济与政治连环相扣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的团结和互助来应对。同时,也强调了东欧经济转型的重要性,需要继续观察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转型道路。



东欧重镇———华沙风光


  与中国和西欧各国相比,由于东欧的开放程度有限,金融风暴在这一地区“登陆”得要晚些。然而,对于刚刚转型20年的东欧各国来说,政府力量脆弱、经济体制不完善,不禁使人担心:它们能否熬得过这场金融风暴的寒冬?当前,东欧股市暴跌,汇率震荡,外资撤离……东欧国家“集体进入高危病房”。同时,由于东欧国家与西欧各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东欧国家的金融危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拖累”西欧,乃至会不会由此引发第二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之后,东欧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东欧经济的“转型之路”
  自苏东剧变以来,东欧各国均在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转型道路。它们在政治上基本完成了从一党制向多党议会制的转轨、建立起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制度构架的同时,也在经济上开启了转型之路。这些国家,以经济市场化和私有化为目标,以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理论或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代表的“休克疗法”理论为基石,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应该说,东欧的经济转型进展是很大的。首先,这些国家逐步从剧变初期的社会动荡中走了出来,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正常轨道,并保持稳步甚至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其次,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较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东欧国家已纷纷加入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机构,并与之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但是,东欧经济转型也并非十全十美,相反却留有一些顽疾。美籍波兰裔教授卡·波兹南斯基在其《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中总结了东欧国家为经济转型付出的沉重代价,即大量的国有资产以相当低的价格卖给了外国资本,外国银行绝对性地主宰了国家金融资本,从而将经济控制权甚至是政治权利“转让”了出去。具体来说,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外力尤其是外国资本的投资,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高投资、高负债、高消费”的特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另外,东欧社会转型时间相对比较短,一些制度、机制建设还不成熟、不健全,特别体现在法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认清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当前东欧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前景尤为重要。
  经济与政治的“连环扣”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将美国股市的最后一根“象征性稻草”拔掉,引发了次贷危机。随后,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肇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在东欧“登陆”以来,东欧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动荡。这主要表现在:外债比率居高不下、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汇率波动剧烈、GDP增速放缓、失业增加、劳资纠纷频仍……而这一状况在目前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东欧各国陷入了经济寒流。2009年2月17日,全球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发表的一份关于东欧经济形势的报告拉响了“第二波金融风暴”的警报。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已经“冰冻三尺”,国内经济形势、社会生态接近崩溃边缘。看着“邻居”庭院起火,西欧各国更是忧心忡忡,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即是否撤出控制东欧金融系统的巨资?东欧之险源自西欧,但若东欧真的爆发大规模危机,西欧必将首当其冲,由此恐会引起更大程度的风险和衰退,最终掀起新一轮全球金融漩涡。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影响更加深远的则是政治领域。由经济危机演变为政治危机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的上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挥之不去的一场梦魇。2002年,法国极右政党借助法国糟糕的经济形势,出人意料地进入大选第二轮,震撼世界,也是一例。因此,对于这场金融风暴的突袭,东欧各国也应该要有足够的警惕。当前,许多国家的议会反对党派因当局无力或无心应对金融危机向政府提交不信任案,如拉脱维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其中以2009年2月20日拉脱维亚总理的辞职最引人注目。如果危机继续加重,对于东欧来说,许多反对党派会借机发难,造成全面而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还会激活国内民粹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极端组织对国家和政府寻衅;对世界形势来讲,则有可能会使极左或极右势力抬头,而且会给国际恐怖主义提供“活动空间”,甚至影响到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若用诉诸武力的办法来终结危机可能会引起新的局部的冲突与战争。由此,世界陷入经济与政治连环相扣的“恶性链”,是最糟糕的但也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东欧、西欧还是世界?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处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的东欧各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东欧各国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目前,有各国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或一揽子计划,有以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为主力的各类经济援助,还有其他各种国际组织的合作计划……虽说“求人不如求己”,但是对于东欧这个新兴的经济体来说,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还是稍显不足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东欧各国均是在上世纪末开始社会经济转型的,对于危机处理没有足够的经验。第二,东欧各国经济金融体制均在完善与成熟过程之中,危机的应对机制仍不健全。第三,东欧各国虽然都经历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有限,外汇储备规模小,而且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也不完善。
  因此,面对当前可能出现的第二波金融风暴,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的团结和互助。第一,“解铃还需系铃人”。虽然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已经陆续对东欧各国提供紧急援助,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不能治本。当前,许多国家的第一反应只是“自保”,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显现。然而这场危机是一幅多米诺骨牌,一旦放任,东西欧便会一损俱损。因此,西欧国家只有与东欧国家一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援助力度、拓宽援助方式、推动新的经济增长与合作等才能共渡难关,才能松开这个“死结”。
  第二,各国应共商对策,切勿将金融危机“意识形态化”,更不能“竖立铁幕”。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由来和根源,从官员到学者似乎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新自由主义。政府官员当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为代表;理论学者当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典型。这场危机尚不见底,“杀伤力”日益加剧。所有国家都感受到了“寒气”,也都不同程度地得上了“传染病”。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统,各国政府逐步放弃了萦绕在脑海中的意识形态顾忌,不断采用越来越“激进”的救市举措。因而,有人形象地说“资本主义政府正在不断吞服社会主义的救命丸”。其实,这是人们夸大其词或者说意识形态观念在起作用。经济问题是结构性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但是,东欧的经济危机需要进一步观察,也没有必要过分悲观。3月1日,欧洲联盟特别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欧盟领导人均呼吁保持内部团结,共同应对危机。欧洲的团结是东欧国家度过危机的重要支撑。(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08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