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到燕园 吕 偲 摄
[编者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北大师生始终高举五四旗帜,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形成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与我校师生代表座谈时也提出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将我校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转化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动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就成为全体师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为此,北大党委宣传部现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为题在本刊开辟专栏,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纬度,对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历史作用、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时代风格、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与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阐发,供广大师生参考。该文部分观点和内容曾在《求是》杂志2009年第1期刊发。
———热爱祖国,首先体现在热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铭刻在所有爱国者心底的浓厚情感。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靠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
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深厚、持久的感情,是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促进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信念。它反映着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挚爱,体现着人们为祖国服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热爱祖国,首先体现在热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铭刻在所有爱国者心底的浓厚情感。但是,人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表现为对现存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热爱。当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成为祖国进步和发展的障碍时,为反对这种政权和制度而斗争,就成为爱国者的神圣责任。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指出:“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立场和先进阶级性质。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反对专制统治、国家分裂和民族压迫等方面,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从一开始就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爱国者一直在为救亡图存而艰苦求索和不懈奋斗,却并没有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所掌握,并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集中体现在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基本得以实现,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由于国家性质和历史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之转变为坚持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推动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就必然会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附庸,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上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被迫中断,民族复兴的梦想将不能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当代中国坚持爱国主义,就是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权、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诚然,在我们的同胞中间,尤其是在港、澳、台及海外,确实存在着对于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还不甚理解或并不赞成的爱国者。但是,只要赞成祖国统一,愿意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他们也是我们需要团结和争取的爱国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状况来看,积聚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本特征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自秦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形式。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虽也曾多次发生过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乱,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和割据局面,但总体来说,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从爱国主义的特有功能来看,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靠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诗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倾诉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心声,正是这种真切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去进行忘我的奋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中华民族承担的现实使命来看,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既宏伟而又艰巨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用爱国主义来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执笔人:王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