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师大报》
从﹃三件往事﹄看我校师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袁 起 河 袁 起 河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在全国人民最彷徨又最悲戚的一段时日,我们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内相继发生过“三件往事”。如今,40多年过去了,国家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是,每当想起当初那种情况却仍令人不寒而栗。但转念思之却又让人不胜快慰。因为它彰显了我校师生和相关领导同志那种令人敬佩的人文素养。
其一:1973 年12 月初,新生进校不久,面对当时第一个月学军、第二个月大批判、第三个月劳动,第四个月才上文化课的教学计划安排,绝大多数师生思想抵触,但又敢怒而不敢言。唯独外语系学生陆军,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终日没时间摸课本的学友们,他在同伴中随口溜出几句打油诗:“赭山脚下一
群猴,吃饭没事翻跟头,要学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主任愁”。(主任系指军代表杨锦华,时任校党委书记)此事传到杨锦华耳中后,他大发雷霆,说:“我愁什么?”接着就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军代表组织实施对陆军同学进行批判,杀鸡给猴看,认定他“反对教育革命”而受到学籍处理。
其二:1976 年1 月8 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悲愤。此时“四人帮”却借政府名义通知全国各地不要组织追悼活动。对此,学校领导与广大师生虽然感到蹊跷,但又无可奈何。政教系时任校学生会主席杜绍品,他深谙校领导与广大师生的苦衷,未请示,未回报,毅然决定以校学生会名义,在本
校大礼堂举行追悼周恩来总理大会。由于上有旨意,校方又不便组织,大多数师生未能前去。是日追悼大会就由杜绍品张罗,1000 多师生参加。校党委副书记李卫义分管学生工作,他主动前去参加大会,表现出党的老干部坚守岗位,勇于担当的凛然正气。
其三:1976年3月29日夜,我校化学系学生胡功符约同学好友,顶着当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恶浪,来到本校附属中学用大排笔在教学大楼一楼墙上书写两条大标语,上联是“小平小平,为国为民,何罪之有,遭此不幸”,下联是“春桥春桥,诬蔑造谣,陷害总理,罪责难逃”,表达了安徽师范大学广大师生员工的心声,以及他们坚持正义,不畏邪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次日凌晨,有人向校党委汇报上述情况,李卫义听后就说:“什么 ‘反标’?铲掉就是了!”作为大学党委副书记当时能如此决断,令人钦佩。
时隔不久,上述的几件事还是惊动了上级。1976年9月,省委给学校派来了由军代表和某矿务局“猛虎掘井队长”为正副组长共计18人组成的整风联络组,杀气腾腾地开进学校,声称协同驻校军、工宣队,帮助校党委整风,要彻底揭开安徽师范大学阶级斗争盖子。他们首先要公安部门拘捕关押胡功符,对他一边审讯,一边押回学校批斗游街。接着对主持追悼周总理大会的校学生会主席杜绍品实行隔离审查,令其交待幕后黑手。同时,省委联络组在全校发动群众揭校党委的问题,矛头直指校党委一、二把手,一直折腾了半年时间,也未发现安徽师范大学阶级斗争盖子在哪里,直到1977年3月10日,省委派来的联络组才奉命撤离学校。
从此,胡功符获得自由,杜绍品也被解除隔离,校党委领导也如释重负。接着,在拨乱反正运动中,学校党委正式推倒了当初强加给陆军、胡功符和杜绍品三人的一切不实之词与错误做法,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并对他们在非常年代、非常情况下,能坚持真理、弘扬正义,敢于斗争,不怕坐牢的勇气,以及事后他们又能不咎既往,进而把灾难当作上天赐予的精神财富的优良品格,深表赞赏。
历史是一面镜子。上述三件事情的发生,使三位当事人的精神受到折磨,但他们的意志得到锤炼,人格得到升华,也使全校师生员工从中受到了教育,学校党委领导同志也经受了一次政治洗礼。此后,南征北战、敢说敢当的校党委副书记李卫义,奉命调安徽中医学院任党委书记,久经考验、稳健持重的校党委书记魏心一调任省委大学科学部部长,继任安徽省副省长。“四人帮”强加给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被推倒了,全校师生员工走出文革阴影,人人精神振奋地工作、学习,迎来了学校大发展的春天。
(作者系我校原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