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师大报》

在 “周辛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 ”上的发言

作者:杨 杨 克 克 贵 贵    
2016-09-30     浏览(124)     (0)




  今天受邀参加周辛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很高兴。周辛先生是我的老领导,我曾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五年。最近又读到他的文集,倍感亲切。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有读完,只看了部分,更没有来得及对其教育思想作认真的研究。现在只能谈点粗浅认识。
  周辛先生一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长达50年之久。他先后从事过中等教育,华侨教育,高等教育,还到国外留学研究教育,教育经历非常丰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大学工作期间,还积极参加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社会教育的实验研究,探索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先后创办了广州龙眼洞乡村教育实验区,担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导师兼邹平简易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参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第一民众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等,针对中国的实际,他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教育主张,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解放后任职高等学校,为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了众多人才。他是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育家。
  周辛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难深重。他的教育活动和主张是时代的产物,也以此推动时代的发展。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进步的教育家,眼看中国政治经济落后,文盲众多,就欲改变这种情况,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而中国是以农立国,80%以上人口在农村,文盲也在农村,进而开展乡村教育。他们拟从教育入手,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以此振兴民族,拯救国家。于是在1926年前后,他们纷纷走向农村,办乡村教育,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实验区,梁漱溟的山东乡村建设,黄炎培的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陶行知创办的实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高阳领导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的实验区等。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已初见成效。周辛留学回国后,目睹中国的现状,深感乡村教育的重要,怀着同样的目的,就投入到乡村教育工作中去。1933年,亲自在广州创办龙眼洞乡村教育实验区,根据南方农村实际情况,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力图对农村全面改造。随后又到山东,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导师兼邹平简易师范教导主任,培养乡建人才,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研究;又参观了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这些时间虽不长,但却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很多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主张。1936年任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从事民众教育工作。该院在抗战中西迁暂停。抗战胜利后,周辛又重新回到无锡,在该院继续领导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周辛在这些教育实验过程中,对乡村教育、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意义、对象、内容和方式方法等都做了比较透彻的阐述、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不论乡村教育、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要推倒围墙,走向社会,深入民间,以社会为学校,全民为对象,以人民实际生活需要为内容,进行生活教育;不要办脱离人民实际生活的贵族式教育。同时为了搞好这些教育,他认为必须加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络,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对乡村进行全面改造。他在总结社会教育时就指出:“社会教育是不论年龄,不论男女、老幼、贵贱、贫富的全民教育;它的内容是切合当前社会实际的生活;它的方法是知行联系,手脑并用的教学;它的范围是不限于学校,家庭或其它形式;它的性质是配合政治、经济,站在社会事业的最前线,推动时代,改造社会”。(《社会教育的理论根据》)他说民众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前身”,当然也是如此。
  周辛的上述教育主张,虽然借鉴了当时的一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适应乡村教育或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他强调要实行学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他呼吁政府要加大对教改的支持力度,希望私人多办各种形式的学校等。
  周辛的这些教育活动,是在当时的乡村教育,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思潮下产生的。他作为这些思潮中的一员,作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他所进行的乡村教育,或民众教育、社会教育,对象都是大众,是过去没有受过或很少受过教育的劳苦大众,要使他们受到所需要的教育。他们在实验区内运用各种方法使民众识字、读书、受教育;根据实际情况,把教育对象分编成儿童组、青年组、年长组、妇女组等,分别指导。这样就大大促进了文盲的扫除和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妇女。这起码在他们实验区内促进了教育普及。
  第二,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改进。他们在实验区内,不只是普遍教授识字,扫除文盲,还要传授生产技术,生活知识,改良种子、农具、推进生产发
展,改变不良习俗。在龙眼洞实验区就派中山大学农学院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在无锡就着重指导农民改良种子、农具、养蚕、养鸡技术。周辛认为,农村教育,应包括女子教育、清洁、农事、扫盲、体育五个方面;民众教育,应包括基础教育、自治教育、体育教育和国民教育四个方面。这样就大大推动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的改进。
  第三,为知识分子下乡做出典范。周辛和当时热心乡村教育的知识分子一样,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便鞋,深入农村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为他们办事,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化农民,首先要化自己,要为农民所化。这样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他们一致,没有隔阂。他曾讲到自己下乡和猪同车的故事。
  第四,周辛的教育实践,也丰富了农村教育,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普及教育,扫除文盲现在已基本解决。但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全民进行终身教育,教育社会化,仍是当今的重要的教育理念。知识分子下乡,科技支农,为农服务,仍是今天要大力提倡的。周辛等一批知识分子,当年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也为我们今天教育改革,大胆创新做出了榜样。
  周辛是位爱国主义者。他是以爱国为基础,救国为职志,从事教育工作,并积极投身到教育救国运动中去,借以“唤醒民众”,“唤起整个民族精神”。所以他不论从事何种教育工作,包括乡村教育、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目的都是“救国家救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精神我们应该继承。
  “教育救国”也是当时一种思潮。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一批爱国志士仁人,提出各种救国主张,如“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教育救国”是其中一种。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单凭教育或科学、实业是救不了国,但他们救国的愿望是真诚的,他们绝大多数是爱国的。解放后一段时间曾批判“教育救国论”,显然是片面的。
  周辛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可以说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紧扣抗战主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开展教育活动,培训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呼吁和平民主,反对专制独裁;希望还政于民,建设新国家,教育为建设新国家服务。当他看到国民党坚持打内战,反人民,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当然周辛的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就是在他思想上有比较深的时代烙印。
  (作者系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