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黄埔一期”的前世今生
——老校友回忆“电力行业会计黄埔”往事
1962年,新中国的水电行业财会人才急缺。当时,中央下达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落实政策,水利部要求长沙电力学院调整专业,动员工科专业的热动、水动、河川、电网、自动化5个班级250名学生,全部转成会计专业。这批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全国水电行业从事会计,大多成了业内的元老、精英,成就斐然,被誉为电力行业会计“黄埔一期”。
时光飞逝,半个世纪悄悄溜走了。老校友们回忆当年的往事,感慨良多。
意料之外的学业转折
宋谓熙高中时就是一名工科课程爱好者,立志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成为解放军战士。然而造化弄人,不能参军。后来考虑到哥哥在水利系统工作,他最终来到了长沙电力学院河川专业。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高中政治课上的一句口号,让肖桐青决定也要投身国家电气工作。最终他也成为了长沙电力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专业的一名学子。
像宋谓熙和肖桐青一样,250名怀揣各种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在大家都以为大学就会在平淡的制图测量、理论学习中度过时,命运却毫无征兆的发生了改变:学院要求五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改学会计专业。
消息刚传开,立马炸开了锅。
当时流行一句话:“一二三四五六七,会计学了没出息。”已经学习了一年工科专业,本想着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工程单位工作,却突然被告知要转到当时被认为没有前途可言的会计专业。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不愿意改专业,抵触情绪布满整个校园。
有位李同学,胆子很大,直接给当时的财政部长写信,说家里人不同意改为财会专业。现在父母已经没钱供自己上学了,要找她借钱。没想到,部长对于李同学的请求给予了回复,劝说同学们调整专业,并表示如果实在不愿意调整,也会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部长诚恳的回信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再加上学院各级领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后,包括写信的李同学在内的其他学生都接受调整,成为了会计专业的学生。
苦中有乐的会计学习
虽然会计专业不用再学习高数,但是工科和文科的思路还是有所差别。原财会6101班的贺平回忆说:“一个是理性思维,有公式可以套的。一个是感性思维,有些理论是要理解的。会计学有些地方不好理解,一考试就死记硬背。”
他还提到,两年的时间要把别人本科四年的课程学完,白天晚上都要上课。上课人多,大家挤在泥巴地上,站在后面又听不见,笔记跟不上老师讲的节奏,所以做作业就比较困难。
不光教学条件很差,生活也极为艰苦。每餐一人一瓢蔬菜下饭,没什么油水。晚上饿得不行,就自己设法下碗光头面充饥。
由于当时根本就没有会计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一是从水利系统工作第一线调过来的骨干会计,二是从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学校调来的系主任夫妻两人,三是原有的单位干部被下放到学校当老师。
整个学校的师资很紧张,5个班分成了2批上课。“我们是1、2、3班一起上课,4、5班一起上课。”宋谓熙回忆道。
然而老师们对于学生的责任感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贺平对于老师当年的悉心指导印象深刻:“每天晚上都有不同的老师辅导。我们就只想老师多教一点,老师也愿意多讲。我们的作业有一点点错误,老师都会认真指出,让我们修改。”
不仅如此,从生产一线调过来的教师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再加上大一打下的制图基础,使得走上工作岗位后完全没有不适应的情况。
基建会计是当时学校最大的特色,基本结合了电力和水利建设,包括水电站、火电厂的基建。那些名牌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因为不懂电力系统的知识,很多有关电力方面的财会问题都做不了。而长沙电力学院的财会生,结合了行业的特殊性,垄断性,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反而在处理电力系统的财会难题时更胜一筹。曹丹邨说起自己的老师非常骄傲,“电力财务很多专业教材都是我们老师编的,前瞻性很强。我们甚至还专门开了电算会计这门课程。”
除了在校学习,还去单位进行见习实习。原财会6101班陈均杰想到当年打珠算要过级,练书法也要见习,回忆道:“认知实习老师亲自带着我们看账本做账,手把手地教,他上班来得最早、走得最迟。”
歪打正着的行业精英
“我们改专业是歪打正着,担当了历史使命。”文革十年浩劫制造了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会计人才的断档。这对长沙电力学院会计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是难得的契机。当年的学生都来自湖南本地,却被分配到了全国电力系统的各个财务岗位。
为了国家建设需要,所有学生的工作地点完全服从国家分配。贺平当时被分配到湖南新乡,睡在他上铺的衡阳的同学被分配到湖南长沙基林水电机械厂。贺平还记得他室友拿着地图和米尺量,一算发现有两三千公里,突然眼泪就流下来了。
分配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领取一个信封,户口本、派遣单、布票粮票、补助金等等,什么都在里面。贺平一打开信封,才发现自己被分配到新乡去了:“我们当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住在车间旁边的工作室里。”他在那里工作8年,生活非常艰苦。
宋谓熙被分配到北京部队直属的电力科学研究院作会计助理。由于国防紧张,电科院为了贯彻“靠山 分散 隐蔽”方针,决定在西安大后方、南京前线和云南建立三个研究所。正处筹备阶段,宋谓熙被调到西安作会计。无意中基建处的总工发现他会看图纸,就说:“你帮我去搞工程质量检测,后面我再给你上上课。”就这样,宋谓熙就和其他几个工程师一起,在工地上拿个棍子敲敲混凝土,或者敲敲这个板子,“这个里面是空的,快点重新补好,不然有你们麻烦受的。”他笑着说道。
到了90年代,长沙电力学院原会计专业的这一批人全部成长为全国电力会计系统的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被称为电力会计的“黄埔一期”。贺平教授、宋谓熙教授、曹丹邨教授以及陈均杰老师,他们又将自己的所学所做教给学生,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魏云鹏2000年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兼任公司董事长,2007年退休;而肖桐青直到现在,还担任着华东电力会计学会的会长职务。
曹丹邨教授对于“电会黄埔一期”的成就非常自豪,为此做了调查统计:“我们毕业的240人里,我所知道的厅处级干部就有十几个。河北,辽宁,甘肃,宁夏,湖南,云南等省份电力的总会计师、总经理都是我们学校这个专业的。” (谢玉光、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