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张起森老教授回忆交通学科建设往事

2016-10-09     浏览(114)     (0)

  “2003年,学校进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第二次申请。如果申请成功,将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科研资源。但是,我校建校时间短,经验不足,与同时参与竞争的西安一所老牌工科学校相比还存在差距……”
  我校道路与铁路工程学科带头人、原长沙交通学院副院长张起森老教授对当年申报博士点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最终结果公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在省内老牌名校也仅有8个博士点的情况下,我校的成功申请令各高校刮目相看,成为学校交通学科建设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张起森老教授回忆起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时,言语中充满自豪。
  如今,我校交通工程学科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与湖南省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从“要饭吃”到“分饭吃”再到“抢饭吃”
  在交通学科领域,以张起森教授为代表的教师队伍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科研工作。
  “教学肯定是中心,但如果不抓科研,学科建设一定上不去。必须要通过科研来丰富教材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张教授强调。
  然而在当时,科研起步异常艰难。
  交通部科研院每年只会下发几个科研项目,尽管当时我校由交通部直接领导和管理,但师资、资金、设备等等各类资源严重缺乏,所以,等着被派发任务是行不通的。
  怎么办?找人要!为了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包括张教授在内的老师们费尽了全力,一方面充分利用个人与原先所在工作单位的关系“要”项目,另一方面一次次和其他学校沟通协调“分”课题。
  就这样,交通学科的学科建设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步步发展壮大:80年代,我校与哈尔滨工程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七五工程项目”;1988年,我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郑健龙教授担任路桥系道路教研室主任,学校拿到了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次年,再战又告捷。
  “虽然基金资助少,不过几万元,但拿到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建院才十年左右的长沙交通学院。”张起森笑着说,原来我们是找人“要饭”,既没炊具,又没米。到后来我们慢慢得到锻炼,可以和其他学校“分饭吃”。现在,我们完全有实力和别人“抢饭吃”。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0余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40余本,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
  从“20名教师”到“14名博士生导师”
  “最新出来的湖南省高校前五名名单,我校就在其中。另外,教育部今年公布的五十个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学校中,我们的排名是并列第七。”张教授说起目前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时非常欣慰。
  但在1978年之前,当时的湖南省交通学校还是默默无闻的中专,教师队伍尚未成型,不少老师却纷纷出走。
  “(长沙交通学院)建院时,全校一共也就20名教师左右,1985年还不到一千人。当时,学校决定大力培育学科带头人,从教师着手,打造学科特色。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仍然将一批优秀教师送往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张起森教授非常支持国际交流,他认为教师应该多出去走一走,“看看比我们先进的学校他们是怎么做的,视野、思维、方法都会有提高。”
  90年代,郑健龙教授去了比利时,张起森教授前往英国。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郑健龙教授于1993年以优异的科研业绩成功申请到了当时最难申请的比利时博士后基金,基金资助力度之大在当时创造了公派留学的一个奇迹。
  和其他工科大学不同,建校伊始,学校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交通研究所等相关设计单位,从其他学校调来的、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很少。
  也正因为很多老师是从实践岗位中来,工程实践经验多,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更强,“湖南、广东广西的工程公司、科研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都青睐我们学校的学生。”
  说起交通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张教授如数家珍: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试桩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胡金雄在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陈永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奋健;去年当选国资委劳动最美故事主人翁之一的02届毕业生张怡戈已在港珠澳大桥西工人岛上连续工作5年……“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工作在施工一线,他们为国家建设都甘当铺路石。”
  “铸就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一直以来发展的重点。”张教授表示,从90年代开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尤其是并校以后,更为重视。
  如今,交通学科已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队伍: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8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6人,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1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3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
  从"解决行业难题"到"打造学科特色"
  1978年,长沙交通学院在长沙航务工程学院基础上建立,基础设施很差。原有的设备就只有一个大车间,公路、地质等各个专业都在一间教室上课,图书馆、实验室也都是后来才建。“当年留下来的也只有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不像现在,实验室条件这么好。”
  但这并没有阻碍学科从解决行业难题向特色打造前进的步伐。
  1985年,原长沙交通学院第一个“汽车工程”硕士学位点建立。
  1997年,原长沙交通学院获得副教授评选的主动权,为学科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2002年,作为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之一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筑成套技术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由郑健龙教授领衔。该项目专题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项目荣获200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1月,郑健龙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也填补了湖南省诸高校获此殊荣的空白。
  随着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条件也在逐步完善。目前,交通运输学院不仅有亚洲最大的路面直道实验中心,中南地区最大的港航实验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结构实验中心,同时还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振动与噪声实验室和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以及道路工程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也在为打造学科特色创造条件。
  多年来,以郑健龙院士为典范,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特殊土路基、耐久性路面、路面再生材料和公路改扩建为特色的研究方向,重点突出路基耐久性与灾害防治、公路提质改造与再生的学科特色。坚持依托公路交通行业,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致力于服务地方,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同领域有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院”。
  “我相信,不仅是交通学科,学校各个学科都会不断进步,学校一定会迈入全国百强大学之列。”今年已77岁的张起森教授表达着他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王曼 黄家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