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55小时:世事无常与人间大爱
作者:张梦瑶 贾慧敏 张哲雄
最近,一个叫大龙的孩子闯进了很多人的视野,这个年仅两岁的宝宝不幸患上眼癌,她的母亲闫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为筹集治疗费用,在网络发布信息,短短55个小时,顺利筹齐30余万元。如此之快的筹款速度背后,是母校师生的关怀惦念,是八方校友的家人情谊,更是人间大爱的真切体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次募捐活动的全过程,感受温暖而强大的“山大力量”。
2016年6月,闫玉的儿子大龙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俗称眼癌),且已发展到中后期,右眼已失去视力,眼睛随时可能被摘除。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闫玉夫妇来不及悲伤,便带着大龙辗转奔波,四处求医,巨额的治疗费用日益吞噬着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仅存的希望。万般无奈之下,7月28日凌晨,闫玉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出求助消息。
消息随即在2005级文化产业管理班扩散开来,同学们在老班长贾慧敏的号召下积极捐款,并通过多种渠道转发扩散求助信息。短短几分钟内,捐款、众筹与医疗咨询均已启动。不久后,同年级考古、历史等专业的同学也纷纷加入捐助队伍。中午时分,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2005级辅导员朱伟老师得知此事,随即发出求助消息:“从文管学生那知道此事,心痛、焦急,恳请各位慷慨相助,这是十一年前入学的学生,未想遭此劫难……谢谢大家!”求助信息从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学生圈迅速扩散各年级师兄弟姐妹和校内老师们的圈子中,进而经由更多人转发到全国各地山大校友群里。
7月29日,为争取更加广泛的捐助,闫玉委托贾慧敏在校友互助平台上发起了公益众筹。下午3时33分,《2岁眼癌小孩呼唤光明!帮帮这位山大母亲的宝宝》筹款项目正式上线。一经上线,项目链接迅速得到了山大校内外很多老师、校友,以及众多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并通过他们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筹款项目也得到了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长方辉教授在得知事情后,特地从安徽给朱伟副书记打来电话,嘱托他代为捐款,并呼吁在全院教职工中发起募捐。院党委刘军副书记也从外地致电问询,并具体布置了爱心筹款工作。之后,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发起募捐活动。虽在暑假,全院老师纷纷捐款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捐助,许多老师更是全家动员,发动亲友,进行爱心筹款,共同关爱校友的孩子。
随着求助消息的不断扩散,学校机关和其他学院的很多师生得知消息,纷纷捐款或通过其他老师代为捐款,并把信息积极转发至各级在校和已毕业的同学群和朋友圈中,让更多山大人加入到此次的爱心帮筹行动中来。
在全校及全国各地广大校友、爱心人士的帮助下,7月30日上午10时许,距筹款项目发布仅不到一天的时间,30万善款就已全部筹集完成。众筹项目虽已结束,但爱心的传递远未终止,众多学院老师、广大校友,爱心人士仍陆续通过其他渠道发来爱心捐款,或提供最新医疗信息,仁爱善情,令人动容。
爱心,滴水成海;希望,集腋成裘。55个小时,30余万元。7月30日当天,闫玉一家带着千千万万好心人的关爱再次赴京为大龙进行治疗,让我们祝愿大龙早日康复,祝愿闫玉一家早日走出困境,重拾幸福。
本次募捐活动虽已结束,留给我们的感动与温暖却久未散去。捐助活动中,母校山大的坚实支持,海内外校友的友爱团结,无不显示出山大人满满的正能量。在此摘录部分校友及爱心人士的捐助感言如下:
“身为山大人倍感骄傲!温暖、团结的集体,虽然已毕业许多年,但是大家之间的感情还是那么深,一呼百应,群策群力!”
“感觉自己是个有组织的人,有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虽已毕业多年,这里依然可以遮风挡雨!”
“都说同学情最真最纯,真的是深深被感动。在学校及广大校友、爱心人士的发动帮助下,55小时筹款30余万元,为大龙宝宝点燃生命之光。无限的感恩必带来无限希望。我为母校山大点赞。”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一入山大,终生为家。正如朱伟副书记说的那样:“山东大学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山大留给我们的,除了热血沸腾的青春奋斗,更有褪去浮华喧嚣后家一般温馨的宝贵情谊,大学生活终有结束之时,母校却永远是我们踏实的避风港。蓦然回首,不离不弃。
(作者张梦瑶、张哲雄为历史文化学院在校学生,贾慧敏为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