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报》

聚餐,增进友谊还是平添负担?

作者:戴学敏 候新芝    
2016-06-15     浏览(63)     (0)

  毕业季来临,又是一个离别的季节。聚餐早已成为大学校园里一种特殊的告别方式,好像没有散伙饭,毕业好像就缺点什么。
  纵观大学校园,班级聚餐、室友聚餐、社团聚餐、老乡聚会……各种名目的聚餐五花八门,对许多同学来说,聚餐确实能增进同窗情谊。但也有不少同学抱怨,繁多的聚餐平添了许多烦恼,甚至还有些聚餐慢慢“变了味儿”。
  最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问卷发现,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
  外国语学院陈同学和她的舍友经常一起聚餐,舍友的生日、长假后的团聚、考试后的庆祝……都能成为他们改善伙食的理由。她们的餐桌上,没有酒、没有约束“大家一起吃顿好的犒劳一下自己,有说有笑。”轻松氛围的聚餐让她们相处得更加融洽,舍友间友谊的小船儿也慢慢升级成了巨轮。
  舍友小聚,增进友谊,无可厚非。然而,有些聚餐却让部分同学不堪忍受,着实成了负担。“几乎每月都有好几个聚餐,不小的开支经常让我的生活费捉襟见肘”。文学院大二的张同学一脸抱怨。原来,刚入大学,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锻炼,他一口气报了四个社团。伴随着社交能力提高的同时,他每月的生活开支也日渐升高,当社团聚会再碰上宿舍聚餐、班级聚餐时,让他大呼吃不消,拒绝又怕被同学孤立,看成“另类”。自知家境不富裕的他,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额外要钱,沦为“吃土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频繁聚餐带来经济上的拮据还是小事。大学校园里,还有些聚餐受到“酒桌文化”的侵蚀,渐渐“变了味儿”,这样的聚餐带给同学们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也给校园文化抹上了一丝世俗气息。
  庆祝比赛胜利、社团换届都是聚餐的理由。文学院的施同学自诩酒量不错,在聚餐时便和同学拼起了酒,殊不知高估了自己的酒量。还没出酒店的大门便吐得满地都是。第二天的头痛得连课都没办法好好上,只能无奈地承受这份“后遗症”。
  现在有些学生聚餐都是有套路的,到哪都是喝酒,所谓“交流”也只是相互奉承。原本面对面坦诚相待的交流机会,生生地变成了无聊的“应酬”。理学院的韩同学抱怨道,“不仅如此,有些同学酒品不好,喝了酒会爆粗口,有时还会做一些低俗的举动,我认为这与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如今,“酒桌文化”让一些大学生肤浅地认为这就是社会,而忽略了朋友间最重要的东西———真诚,让纯洁的大学交往方式变得复杂起来。
  其实,交流感情、培养关系不一定非要通过聚餐来实现。应酬交际本身就不是大学生活的和学习的重要事项。真正的友谊不是靠几顿饭就可以建立的,社交能力的提高也大可不必靠那些令人无所适从的“应酬”,长远的路还需脚踏实地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