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报》

让水更清,更蓝

创客李浩研究推广高浓度废水降解技术显初效

2016-06-15     浏览(56)     (0)

  ◇孙 洁 徐文青晚上10点,走入化学工程楼的实验室,里面灯火通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131班的李浩拿着从盐城一家化工企业发来的水样进行着实验分析,为该公司设计废水降解方案。
  目前,李浩和团队运营着一家公司――泰之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从去年公司成立以来,李浩带领着他的团队以一项关于废水处理的环保新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MICF预处理技术,为盐城,淮安,山西等地的化工厂进行废水处理。如今,这项技术渐渐被市场所接受。
  实验室里研发废水降解技术现代社会,很多化工厂会制造出许多污水,这些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酸性物质等,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只会造成更多污染。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成本高、去污力有限,专业学习环境工程的李浩深知环境污染的现状,如何解决废水降解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大二上学期,在周正老师的建议下,李浩参与了MICF技术的研究。
  化工楼的实验室里因为这项技术多了4个忙碌的身影,指导老师周正,李浩以及他的另两名同学。课余时间李浩就待在实验室,对取样进行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与推翻实验中,他们终于在半年后把这项技术做成了可行性项目。MICF技术在基本保持原有工艺不动的基础上对原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约投资成本,对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样适用,而且该技术还能针对不同废水的水量水质特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造。
  六次比赛收获创业技巧“创新是一个手段,但是我们需要把我们所研发的技术推广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室里,MICF技术趋于成熟,将实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了李浩坚定的选择。创业初期,说起“营销模式”、“融资渠道”之类的专业名词,李浩口中还生涩无比。参加各项比赛成了李浩学习创业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去年9月,“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意大赛开始了,李浩带着团队报名参加了比赛。比赛要求每个团队上交商业计划书,对此一无所知的的李浩和伙伴们绞尽脑汁写出2页的商业计划书交上去,却被批得“狗血淋头”,负责单位连云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局给团队配备了指导老师,大学科技园主任肖辉对他们进行的创业方面的指导像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那段时间,做实验到实验室关门,回到宿舍后又开始忙商业计划书,熬夜到凌晨2点是常有的事。参加市人社局开展的创业咖啡活动、和其他创业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经过漫长而又辛苦的备战过程,2页的计划书在李浩手中变成了50页,最终在初赛的20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江苏省出战的26个团队之一,并在决赛中斩获了“银翼”奖。
  现在,李浩和他的团队已经“身经百战”,参加过的六次比赛让他收获颇多。中国创翼大赛“银翼奖”、连云港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二等奖……谈及这些成绩,李浩坦言,为了让公司在实际运作中更加顺利,团队成员付出的诸多精力是值得的。
  辛苦付出坚定创业信心酒香也怕巷子深。公司成立初期步履维艰。生产过程中,产生难降解有机废水或废水处理不达标的工厂有很多,但很多企业无从得知李浩公司的技术优势,更不会主动找到李浩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李浩和团队成员四处跑业务,盐城、山东、淮安、江西都是涉足之地。
  去年10月份,团队成员到盐城了解相关企业的废水处理手段,其中一家化工厂产生的难降解有机废水让负责人头痛万分。为了让该企业相信自己的技术优势,光靠嘴上说是不行的,李浩从企业取样废水,在实验室里进行小试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最后的工程预算,得出的结果让该化工厂负责人惊讶万分———使用李浩公司的技术进行废水降解,每天可节省一万五千元。真挚的态度加上强有力的技术优势,该化工厂负责人果断与李浩签约。
  人才匮乏使得公司难上正轨,“我们不仅需要社会上跑业务的公关,也需要吸纳技术人才。”在孤军奋战的路上李浩不断引入人才,通过老师推荐,队伍不断壮大。如今,他们依然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致力于为更高效的经济发展,提供一项简单而又便捷的废水处理环保新技术。
  “创业者是要具有信仰的,我们学的是环境工程的专业,保护生态也是我们的使命。”关于环保、关于废水处理,李浩和他的团队带着自己一层厚重的使命感。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李浩表示,他们团队今后想致力民用废水处理的研究,让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将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