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新山青》

宋影萍:淑影妙笔育桃李

作者:大学生新闻中心 赵欣欣    
2016-09-11     浏览(73)     (0)

本文描述了山青院文秘专业教授宋影萍的教学经历和她的教育理念。她坚守学高品正的追求,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与学生灵魂对话,与学生分享写作教学的心得,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人。她的研究成果和育人方法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高品正,是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三十余年教学生涯,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道德;笔杆子下,写的不仅是文章,更是胸襟。她让写作回归人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评语中记录着她与学生进行的灵魂对话,诉说着课堂外的秘密。用心教书,真情育人,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之书!她就是文化传播学院宋影萍教授。学高品正,是她的追求“有一个美丽的以色列传说,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继续运转,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世界上一直有三十六个正直的人存在。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并相信这三十六人中一定会有教师。”这是宋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采访中,记者问宋老师:“假如有一天有人告诉您,您就是这三十六人中的一个,您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宋老师笑称:“我不是,但是做一名学高品正的优秀教师,是我的向往和追求,我也一直在努力。”
  实际上,宋老师也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目标———学高品正。“再美好的事物,像爱情,还会有七年之痒呢。所谓的成熟,就是一旦选择,就要有责任和担当,就不轻言放弃。”
  在家庭与事业的选择上,宋老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执教的学生们很优秀,家里的孩子也省心。在她看来,教育孩子和培养学生并不矛盾也很少冲突,他们甚至会彼此助益、相互启发,所以她也会把更多的爱带给自己的学生,爱生如爱子。当其他的教师在教学之余搞科研、做课题时,写作教师可能正伏案圈点一篇篇学生习作。熬夜改学生作文,为了一本学生文集一遍遍校对、亲自跑印刷厂。宋老师对学生的教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或者批改作业时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更注重的是言传身教。宋老师的一位学生回忆道:“有一年暑假,宋老师自己开车拉着募捐来的图书,跑几百公里山路去看望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让同学们都十分感动。”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学生成长,而甘于奉献、乐在其中的人。
  在教学科研上,她虚怀若谷山青院有一支专业实力强大的文秘教学团队,专业建设有声有色,近年来先后有福建、广东、河北及省内近十所高校前来交流取经,2008年宋老师做文秘教研室主任期间,文秘专业还获得了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的殊荣,山东省写作学会秘书处也是设在我校。宋老师不无骄傲地说,能看得见的是,文秘专业曾经是全校博士最多、教授最多、成立时间最长的专业教研室。看不到的是,从第一任教研室主任武传涛教授到江春主任,以及李秀芹、袁福刚、李敏等专业骨干教师奠定的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还有新一代实力派王连峰、张振等开拓创新的干劲。
  对此,宋老师说道,只要是对专业建设有利,对学生有益,所有工作大家都会主动承担、鼎力合作,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如今的成就不是个人所得,是大家的!
  宋老师这些年的研究成果都跟写作教学有关,而这些成果也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说起产生的影响,宋老师说道,在这个领域她有幸受教于全国一流的前辈专家,是他们影响了自己。当初毕业留校在曲阜师范学院写作教研室的时候,曲师的写作教研室是全省高校写作师资力量最强的团队之一,马怀忠、张稔穰、任耀云都是省内写作界知名专家,他们给了自己教学最初的启蒙。如今山东省写作学会秘书处设在我校,与学会前任秘书长,我校已退休的原基础部主任吴秉忱教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和学校领导特别是已退休的原纪委化旭书记、现人事处李玉英处长的大力支持、直接参与分不开。
  宋老师现在担任着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谈到相关的工作,她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点事情。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点却不止一点,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真情育人,学生是她最好的作品提起教书育人,宋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在《重视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培养》中写道“写作不仅是成才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提到这个问题时,宋老师认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心智包括智力和心灵,目前某些功利化的教育往往注重成才,忽略了成人。而在教育孩子、培养学生上,宋老师也始终相信,并不是越勤奋、越呵护越是好家长、好老师。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学会的是放手,让孩子学会飞翔。
  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迷信和崇拜,她更多地希望多一些质疑和思考,多一些碰撞和交锋,即使有不同的观点,那也是自由的“舞台”。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宋老师通常会把问题先交给学生,最佳状态是每个人都参与思考,不断地擦出火花,从质疑、求证到结论,都由学生完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就由此形成。实际证明,这样的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也由此培养出了良好的学风。
  在同学们的眼里,宋老师性格温和,和蔼可亲。提起这一点宋老师笑着说道,可能好脾气纵容了学生。除了学业上的困惑,八卦同学,同室操戈,恋爱受挫……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诉苦那是经常有的。宋老师说道,自己与学生以评语或谈话的方式沟通,有时评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更多的时候不用说教,而是尽可能身体力行,试图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学生们将他们青春的躁动、成长的烦恼、人生的困惑向她倾诉,她都会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这是她与同学们独有的交流方式。宋老师认为,很多时候学生其实有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判断,就是想找个人确认,这种时候,只要倾听加适当的引导鼓励就够了。而事实也的确是这样,青年需要的是支持,是肯定。
  “如果可能,我愿意珍藏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记住每一张灿烂的笑脸!”这是宋老师在学生毕业典礼致辞中说过的话,这也是她的心声。在老师眼里,所有的荣誉都不如学生的口碑、社会的认可。听到学生说,“宋老师不仅教我们作文,更教我们做人”,“感谢您的用心良苦,我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技能,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东西。”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毕业生们被上司问到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同学们自信地回答:山青院文秘专业。上司会说,山青院文秘专业很棒!那种肯定是她最美的幸福。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说到这儿,宋老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一个毕业20多年的学生不知从哪得知了宋老师的邮箱,写邮件说他们几个同学在家里小聚,聊起当年的写作课堂,主人转身去书房翻出了她批改过的一篇作文,于是他回家也将当年提了修改意见的一篇习作找了出来,并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做了修改,邮件附上翻拍的已经泛黄的作业和20年后再次修改的作业。这几位学生的样子自己已经模糊,但文章中直陈时弊的犀利、怀旧抒情的细腻让老师感动。宋老师感叹着学生有心,后悔自己的评语太轻浅、书写太潦草,对不住学生的这份珍藏,记者心里也暗涌着种种说不出的感动。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宋老师很喜欢这句话,她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多撒播一些良善的种子,期待不久的未来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变成芬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