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八月十五月儿圆

作者:工商1502周蕾霞    
2016-09-15     浏览(70)     (0)




  四季转了一个轮回,空气中又飘荡着桂花的清香,一轮圆月悄无声息地挂上枝头,八月十五就这样尾随着盛夏尾巴而来。
  在农村,庄稼人都称中秋为“八月十五”,带着浓浓乡音的“八月十五”显然比文艺的中秋节更让人感到亲切。临近“八月十五”的几天,人们便开始准备过节了。诸如月饼、螃蟹这般吃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的老家,却有八月十五吃粽子的特殊习俗。相传我们的老家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当屈原投江的消息传来已是八月中旬了,为纪念屈原,就形成了中秋包粽子的习俗。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在我的记忆里,八月十五吃粽子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一个个棱角分明,浓绿的粽子叶,带着秋日特有的清香,连升起的炊烟似乎都沾染了粽香,成为我们那里中秋节特有的味道。幼时的我,傻傻地分不清,同老师争辩中秋节就应该吃粽子,却被老师普及了知识,不知所措,放学回家后向妈妈哭诉,妈妈笑着安慰了我。时光已经将记忆模糊,我已经记不清妈妈当时的话语了,只记得那天月亮好圆、好大,那皎洁的光辉轻抚过大地,仿佛伸出手便可以触摸得到。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中秋起源于嫦娥奔月,人仙永隔,夫妻相离,日夜思念而不得见,故李商隐有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八月十五的月亮在天空中不知悬挂了多少岁月,月圆月缺,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承载了多少思念,自古都是月圆人不圆。诗人以诗寄情,对酒当歌,道不尽的愁绪,说不完的寂寞,想不尽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离家的游子仰头望月,虔诚地祈祷,希望这明月将那相思传递。
  如今的时代,交通便捷,通讯方式多样,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可是对家乡的长长思念却没有减少半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大都市,人们所要面对的诱惑与选择太多,八月十五清冷的月总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长眠的回忆。那吱吱呀呀的木板门,那门口的碎石路,那闲逛的黑土狗,那熟悉的乡音,一切的一切都鲜活起来,仿佛自己从未离开。睁开眼,却还是那一轮明月,清冷的月光,如透明的珍珠挥洒在洁白的玉盘,回响着淡然的凄凉。
  八月十五月儿圆,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对月祈祷,在那月光织成的布上写下思念,让那月光编成的弦歌唱着祝福。一通温馨的电话,一条祝福的短信,聊表相思,倾诉离肠。愿世间月圆人更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