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洞庭湖上的名楼情怀
□ 陈启武
岳阳楼之旅,让我饱览了江汉湖群的水乡秀色与洞庭湖上的名楼情怀。
一、滕宗谅重修岳阳楼滕宗谅,字子京。北宋年间河南府(今洛阳)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及第。他与范政治志趣相投,两人同处宋仁宗时代,是终生的好友。滕早年间由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累迁殿中丞。庆历二年(1042),滕擢(zhuo提升)天章阁待制环庆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徙(xi)知庆州。后因一桩军费案,被贬知凤翔府(陕西);庆历四年正月,又被贬徙知岳州(今岳阳)。滕与范都是极有事业心的人,他来到岳州不气不馁。仅仅一年多就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又因为他是一位有作为的文人,他想到重修岳阳楼,为本地增添一处观湖览江的胜景。
滕宗谅修建岳阳楼,一不用公款,也不从民间积资。而是通告当地百姓:凡是有欠官府旧债不能偿还者,自愿为修楼捐款,不论多少均可消抵债务。一时民众捐款踊跃,修建费用很快筹齐。滕知州一手建楼,一手给远在邠(Bin)州(陕西)任转运使的范仲淹写去一信,请他为岳阳楼作《记》。信中写道:“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随信还附寄一幅《秋晓图》,不远千里送达,范仲淹欣然同意。后收到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滕宗谅又请当时的大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成贴;又找篆刻家邵餗篆额。时人称滕宗谅政绩、范仲淹文章、苏舜钦书法、邵餗篆额集于一体的北宋“四绝”。
二、范仲淹与《岳阳楼记》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自称是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的后裔。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27岁进士及第。先后任泰州盐倉,出守应天府书院,任府学主管。后又任命为秘阁校理,后任右司谏,从事讨论朝政得失的工作;1034年升迁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次升任尚书礼部侍郎。虽然多次事到京城为官,但每次都做官不长,只要有机会,他为振兴朝政,谏言献策,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后又相继被贬饶州、润州、邓州、杭州等地任知州。每到一地,他都在当地创办教育,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澄清地方吏治。
当范仲淹于庆历五年六、七月收到滕宗谅求“记”信后不久,他退居邓州。他虽未动笔,但想象中的八百里洞庭湖波浪壮阔,气势浩瀚的湖光山色,令他浮想连连。他一生并没到过岳州,但读过李白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同时代人夏侯嘉正的《洞庭赋》:“楚之南有水曰洞庭,环带五郡,淼不知其几百里。”他眼前浮现出一幅“洞庭春景图”:春光明丽,东风和暖,无际的洞庭之水,宛如一面镜呈现眼前。蓝天、白云、青山都镶嵌于内。他心旷神怡,沉醉其中,转念间又想起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以及屈原描述秋日之洞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同季节,景色不同。回忆自己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多像这洞庭湖水阴晴不定,瞬息万变啊!他以一个登楼者所见洞庭湖四季风光,栩栩如生。他执笔挥毫,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展示出一幅幅时空跨度大,情感落差大,气势磅礴,意境瑰丽的画面。他以洞庭为平台,立论博大。终于为我们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超乎寻常的文字。
多么警醒世人,成为震撼千秋万代的至理明言!
三、“先忧后乐”是贤人的情怀有人总结中国自古为君、为官者大体分为五等:上上者只忧不乐,是为圣人;上中者先忧后乐,是为贤人;中上者且忧且乐,仍不失为才人;中下者先乐后忧,乐不忘忧,是为常人;下下者只乐不忧,是为罪人。
中国士人常常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范仲淹所做的则是“达则兼济国家社稷,穷则安抚一方百姓”。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下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实践着报国利民,追求完美的表现。他是一位大贤人,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敬仰。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廷官至御史,曾因违背皇帝旨意而入狱,被判死刑。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案卷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籍贯,忙传唤此人。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范答:“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命左右取来锦帛,在上面大字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将这一条幅送给范文从,并下旨:“免除你五次死罪!”
此事是真是假,不关重要。范仲淹的人品、精神节操,正如他《在严(子陵)先生祠堂记》中所写的那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