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报》
丝弦合扳唱响荆楚风韵
□中文11106班 季文超
“走唱”、“站唱”为艺人演唱的常态,而荆州土生土长的曲种“汉滩小曲”,以“坐唱”独树一帜。
发祥于荆州地域的“汉滩小曲”,俗称“汉滩丝弦”,又称“外江小曲”。“汉滩小曲”是由明、清时期传唱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来,流传于宜昌至九江等长江沿岸的古老曲种。解放前,“汉滩小曲”是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特别是盲艺人的谋生手段。
据史家研究,“汉滩小曲”最早出现于清代光绪年间,大约1875年,距今已一百多年。辛亥革命前后,已有成套的班子四处演出,以艺谋生。1938年,沙市徐大先生曾开茶馆,用小曲曲牌演唱《白蛇传》、《薛仁贵》等连台木偶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荆州因商业繁荣,吸引众多小曲名艺人汇聚于此,可谓盛极一时。
“汉滩小曲”用四胡为主的丝弦乐器伴奏,以坐唱为主,演唱时男女搭配,女演员击云板、男演员操琴,可单唱、对唱、多人围唱,曲目多为情节较复杂的单折子戏。
“汉滩小曲”曲牌和曲目都很丰富,据统计,小曲传统曲牌和小调约有一百余种,传统曲目约有一百多篇。小曲曲目内容广泛,大多来自改编剧目和传奇故事,也有艺人的创作。内容囊括了爱情故事,反映民间疾苦、妇女受压迫的故事,劝世、讽刺类故事,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故事。解放后,“汉滩小曲”艺人配合新形势,创作了大量说新、唱新、演新的曲目,如《荆江分洪小唱》、《唱模范》、《抗美援朝》等。
宜于叙事,善于抒情,“汉滩小曲”音乐优美,富于情感。艺人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情节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曲牌。艺人们或用一支曲牌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或用几支曲牌组合来演绎情节;或用一支曲牌在板式、节奏、旋律、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塑造人物,传达情绪;或既有若干曲牌的组合,又有某支曲体的变化等综合手段来完成故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发展过程中,“汉滩小曲”形成了[南曲]、[四平]、[西腔]、[文词调]四大声腔体系,带有浓郁的荆楚文化特色。“汉滩小曲”承载着大量的民俗学信息,其内容最直接地反映了荆楚民间在追求爱情、评判婚姻、反对封建礼教、倡导良好道德、批判邪恶势力、传达知识文化等方面的观念、习俗、兴趣及方式,为研究荆楚旧时乡风民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为使舞台效果更佳,“汉滩小曲”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不断的革新。从最初呆板的坐唱,逐步演变为边走边唱,运用声音、形体、表情演绎故事,塑造人物的表演风格,伴奏也由单调的二、三件乐器增至八件,俗称“八音”。
与“汉滩小曲”同时的,还有流行在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钟祥、潜江等地的“天沔小曲”,又称“内河小曲”,用敲碟子为伴奏乐器,以站唱和走唱为主,曲目多为情节单一的抒情小段。
“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流行的地域,历史上均属于荆州地区。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两种小曲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曲牌、曲目,同一个艺人可能既会“汉滩小曲”,又会“天沔小曲”。两种小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形式上,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些共性。1958年,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成立后,将“汉滩小曲”、“天沔小曲”和另外一些小曲种统称为“湖北小曲”。
“汉滩小曲”因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曲牌曲目丰富、艺人数量多、传承有序,成为“湖北小曲”中最重要的曲种,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汉滩小曲”流传的百余年间,荆州一带的茶楼酒舍、厅堂会馆、街头地边、红白喜事等场所,丝弦响扳之声随处可闻,深受荆州本土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