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

十年磨一剑 一剑指苍穹

——彭长辉教授与师生面对面侧记

作者:凤岗通讯社记者 袁瑞琪 张晓明    
2015-05-21     浏览(283)     (0)


彭长辉教授与师生面对面 支勇平摄



  5月19日,由孙其信校长主持的我校第二场“与身边的科学家面对面”系列活动报告会在北绣山活动中心北报告厅举行。彭长辉教授以“读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他三十年来的求学之路及研究情况。
  求学问道路坎坷彭长辉教授是湖南湘西芙蓉镇人,早年就读于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那时候的中南林学院被戏称为“工厂的房子,大学的牌子,农村的样子”,有人甚至在看到学校的全貌后转身就想离开。回顾往事,彭长辉教授却满怀感谢:“我的母校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也在这两年多中读了很多书,包括开篇给大家讲的柳青的 《创业史》。当时也没有别的事可做,除了读书,就是做题。”他借此勉励大家不要因为学校的位置而妄自菲薄,并幽默的说西农是“985的牌子,牛津剑桥的位置,加拿大的空气质量”,我们身处做学问的好地方,要珍惜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珍惜青春年华,力争有所作为。
  1985年,彭长辉教授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被作为师资力量培养。1991年到1995年,他赴法国马赛第三大学攻读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从此,他就将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地球之外的茫茫苍穹。 随后两年,他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全球变化专业攻读博士后学位。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水平,他还前往美国求学,2003年成功入选加拿大首批首席科学家。
  在1992年至1994年做博士论文期间,彭长辉教授首创和发展了根据古孢粉和多元分析重建欧洲陆地生态系统的方法,并用该方法估算气候变化与陆地碳库的关系,估算和修正末次盛冰期(LGM)全球陆地的碳贮量。除此之外,他还发展了新的数量方法,并采用最新的综合数据,重建了LGM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并据此估算LGM时期全球陆地的碳库。估算结果与海洋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十分吻合,从而修正了1990年的两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结果。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模型——三元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已经写入北美最有影响的教材之一的《森林生态学》中。
  彭长辉教授也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带着两名学生,历时一个月,完完整整地走了一遍青藏铁路,昆仑山、唐古拉山脚、拉萨,都留下了他们调研的身影。归来后,他写了一篇名为 《Building a“Green”Railway in China》的文章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引起强烈反响,改变了很多外国人认为青藏铁路的修建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看法。他的一位法国友人就是在看完这篇文章后选择和家人一起去西藏旅行。现在,彭长辉教授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多种刊物邀请撰写综述性论文,学术成就硕果累累。
  海外归来创一流回首科研之路,彭长辉教授意味颇深地总结说:“我做到了十年磨一剑。”他强调要做到在尊重学术的同时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他和大家分享了他的“purpose(目标明确)”“passion(充满激情)”“principle(坚持原则)”“practice(努力实践)”“partner(友好合作)”的5P原则。
  祖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生态变化极为敏感,相较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更需要人才。2010年,彭长辉教授来到地处西北小镇的我校,“我看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林、水学科齐全的优势”。来校一年多,他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工作目前取得可喜进展:生态预测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研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研究论文和申请的项目逐渐增多,为我校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现在,他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研究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一个生态模型、培养一批生态环境方面的创新人才。
  崇尚科学共勉励十多名学生现场踊跃提问,当被问及这么多年一直在做学问会不会感到枯燥,彭长辉教授说:“我也有过感到烦闷和迷茫,那是在1997年时,我周边的许多原来的朋友同学都从生态学转到了计算机,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工作,我也尝试过,但我发现即使它能帮我养家糊口,终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就连我的女儿也告诉我不要放弃,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坚持的精神,造就了现在的彭长辉教授。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孙其信校长和彭长辉教授共同解答学生提问。孙其信说,彭长辉教授是自己很敬佩的人。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和人类健康有巨大影响,我校全球气候生态学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独特,以至于做出显著贡献,使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有了西农一席之地,这都要感谢彭长辉教授。同学们应该体味彭长辉教授潜心学术研究的艰辛,学习他找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校内营造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