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提醒。”这是最常从窦燕老师嘴里听到的一句话。窦燕老师是我们的数据结构课程老师,也是我敬爱的班级导师。学习上,她是一盏指路明灯,是一位对学术要求严格的老师。生活中,她更像一位母亲,关爱着每一个同学。
在课程开始前,我们总会发现窦燕老师已经早早地到了教室。她不是在准备课程,而是在和每一位同学谈心,从学习到生活,为我们做指导。上课铃声响起,窦老师走上讲台,师者风范,干练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每节课开始,窦燕老师都带着我们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从整个知识大框架的思维导图出发,向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延伸。窦老师通过简单的提问,使我们完整地回忆起上一节课程的内容,加深了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印象。在提问过程中,对回答不上来的学生,窦老师都是耐心地进行引导,直到学生理解这个知识为止。虽然在猝不及防的情形下被提问是件痛苦的事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举措有效地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记得在第一堂数据结构课上,窦老师就对我们说:“我需要你们用发散性的思维学习这门课程,思维导图看起来就像我们的大脑回路,在画图过程中通过图形结合,你们可以更好地记住学到的知识点。我们到学期末的时候可以看看效果,我敢保证很多同学的成绩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一开始,大家对于这一说法颇有质疑,可是一个学期下来,这种质疑再也没有了,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心服口服。课堂中,窦老师总是努力调动着课堂气氛,和我们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窦老师往往会给出一段时间先让我们看书,然后邀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分解这节课的知识,由一位同学先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结构,再由不同的同学对分支进行丰富,完善整个知识点,最后由老师进行修正。无论是大方向的课程概述,还是细枝末节的知识点,窦老师总是认真地讲解。面对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她从来不放弃思考,从不搁置延后,而是和学生们认真地探讨,并且保持着虚心探索的态度。按照她的话来说,她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对于某些问题找不到透彻的答案不会罢休,这是她性格的弱势。可是我却想说,在速食时代背景下,这样一种不罢休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课余时间里,窦老师是个活泼可爱的人。除了布置一些小作业之外,还常常向我们推荐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她向我们推荐了mooc网站,那里有很多的高校以及其他国家的精品课程供我们学习;比如定期为我们开设图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讲述自己在这一周读到的一本好书,并且到讲台前分享心得体会,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加大阅读量,还可以更早地适应站在人群中讲话的氛围;再比如,她会和我们讲述自己的趣事,分享自己在跑步之中享受到的快乐,分享自己在青年奋斗时艰辛却又无悔的历程。她常说:“每次我看到你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从你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满满的青春活力,年轻真好,你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大学生活,珍惜学习时光,珍惜和同学之间的情谊。”
到现在,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我们记忆犹新。其实这门课程,这位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一门课程或许只有短短几周时间就会告一段落,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往往会那么的深远,在不经意间就影响了我们一段时间,乃至一生。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每周都要到燕山大学Moodle平台提交作业,窦老师要求我们要抽签对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做 ppt 讨论课,记得讲到了最后一个章节的时候,每位同学都领到不同的任务,由老师随机抽取进行多节课的讲台试讲……只要条件允许,窦老师就会为我们提供各种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就这样,我们被这门专业课“为难”了一个学期,为每一次测验提问“忐忑”了一个学期,就这样不知不觉“提心吊胆”地过了一个学期,到了期末,每个人都学有所获。时常听到身边的同学感慨,“数据结构真的是我在大学时期学到东西最多的一门课程啊!”。是的,就是这样,我们在窦老师身上学到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人生准则。原来真正让人成长的路程走起来并不轻松,可是却难以忘怀。
窦老师总是用严师与“慈母”交错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到现在,距离这门课程结课已经一年之久,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窦老师站在讲台上自信温暖的微笑,坚定有力的话语,和最后一堂课上我们闪烁的泪光,那里面充满了感激与不舍。是的,这样的一位严师,我们敬她,这样的一位“慈母”,我们爱她。大学时期,能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而我们也永远铭记着,我们都是成年人,不再需要耳提面命式的教育,需要的只是被提醒,我们需要自己独立思索问题、承担问题,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未来漫漫的人生之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