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回应知识生产模式Ⅱ的挑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思维
龚放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借鉴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成长的规律,抓住机遇和转变战略来让自己从平庸走向一流。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我以为真正能够占领潮流,引领发展的一流大学,是那些能够敏锐的把握新趋势,自觉的担当新使命,恰当的回应新需求的大学。柏林大学,MIT和斯坦福大学的腾飞源于他们对现代新实力和新功能作用的敏锐把握,深刻理解。面对新需求,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做出恰当的努力,包括很多方面调整。我国致力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确立了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并将大学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以及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依然存在,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研究日趋重要,方兴未艾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新的社会需求已经出现并不断增长;新的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显;以“问题导向、跨界行动、协同创新、社会问责”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将与“学科导向或者兴趣导向、学术共同体攻关、学界同行评价”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Ⅰ相伴而行、相辅相成,这就为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清晰地把握了这一趋势,是否能够勇敢地面对。
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路径选择
马陆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目标的时间段、内容项既是递进的,又是并进的。即存在着从行列到前列、从少到多的递进,和大学、学科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并进。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形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局面。而我以为体系活力是强国建设成败的关键。政府要加强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并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此外,政府政策思路也需要作出一些改变,第一,政府要着力支持不同的“好”。政府要针对性支持各类大学,增加政策的弹性。第二,政府要“吐故纳新”。每过一段时期,政府要对各重点项目的作用进行审视——停止过时的项目,根据新情况设置一些新的项目。第三,政府要加强“群落建设”。政府要倡导建立同类大学联盟。第四,政府要加强“特色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各种创新和特色。大学本身就是学术共同体,但是大学“共同体”的特征正在逐步丧失。因而,要全方位加强高校学术共同体构建,如何实现学术共同体呢?我以为有以下4大措施:在大学里实行学院联邦制,并构建学院新型教授共同体;构建不同高校的共同体。制度性构建高校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