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

行走德意志——
领悟德国职业教育

2016-06-01     浏览(28)     (0)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包括职前和职后职业教育,实施机构包括教育企业和职业院校,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实现了由教育体系向雇员体系的转变。职业能力测评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在德国属于高、大、尚,需要遵循职业性原则,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层次和类型的困境,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德国职业教育观察
  德国共有16个联邦州,8000多万人口。德国发达的经济离不开统一和卓越的职业教育。因为,青年人和企业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能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灵活性和创新力。
  1、职教法律法规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有《联邦职业教育法》(2005年)以及《手工业条例》(1965年)、《联邦劳动促进法》(1969年)、《企业宪法》(1972年)、《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1976年)。职业教育管理有联邦、州、地区三级机构。德国《基本法》规定各州拥有教育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负责,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企业按《手工业条例》)的规定实施。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以企业为主。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条例》等的规范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确保了从业者高水平的职业资格。
  2、职教体系结构
  德国职业教育既包括职前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又包括职后的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职业改行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主要的两种模式是师傅学校和技术学校。从层次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16~19岁年龄组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者超过70%。
  现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出现了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先与相关企业签订学习合同,才能进行学籍注册。职业学院的教学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中进行,即所谓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每学期三个月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这既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部分双元制专业开设在应用科技大学。
  3、“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机构包括教育企业和职业院校。有资格实施教育的企业即教育企业在德国只占25%左右,承担公益性责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施教地点是双元的,70%左右在企业进行,30%左右在学校进行;教学文件是双元的,教育框架由联邦职教所制定,会签联邦经济部,属于国家课程标准,学校框架教学计划由各州文教部制定;教学内容是双元的,企业主要强调职业技能,学校负责建立于企业技能需求基础之上的专业理论教学;教学材料方面是双元的,教育企业制定实训教材,学校制定理论教材;教学人员是双元的,企业提供实训教师,学校提供专业教师;受训人员身份是双元的,受训人员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经费投入是双元的,经费由企业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学徒津贴的专用名词是VERGUETUNG(补偿),而不是LOHN(工资);考试考核是双元的,考试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证书是双元的,教育证书包括学校企业证书和行业协会证书。例如我访问的BBS是位于SYKE一所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和全日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学生占三分之二,幼儿师范和护理职业资格是全日制。位于DINGOLFING的宝马汽车公司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每年接受双元制学徒大概800多人,目前大概有2000多名学徒,毕业后基本留在工厂工作。“双元制”成功实现了由教育体系向雇员体系的转变。
  4、职业能力测评
  职业能力测评是对特定职业的认知能力特征进行考查,检验其是否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德国职业教育界认为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KOMET项目是一个起源于德国的,由瑞士和南非等国参与的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项目。KOMET采用大规模能力诊断方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院校、地区间的教学质量比较,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得到了广泛认同。
  二、德国职业教育启示
  1、职业教育在德国属于高、大、尚。职业教育在德国大学是独立的学科,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诞生了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成果,凸显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德国职教立国的政策大计、来自理性分析、来自崇拜技能的文化背景、来自实践经验的成功、来自深刻的哲学思辨。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是可以学的,是学得来的。
  2、在教育教学层面,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原则,教育思想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准绳。要明确“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应关注教育科学,更要关注职业科学。职业科学和教育科学如何实现互动,是职教界应该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
  3、要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要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4、单纯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从长远来看,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的重点从“职业技能培训”转向“职业能力开发”、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向“职业能力测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5、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学校各二级学院在专业国际化建设、国际课程开发、留学生招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等方面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学校应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方式,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应扩大到借鉴国外专业实训室建设、教师国际科研合作、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等领域。应通过多种渠道切实提高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层次和类型的困境,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要做革命性的改变,迎难而上。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得以生存。(文/图:周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