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梧州学院 - 《梧州学院报》

实地考察 文影记载———记《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吉坡村壮族婚嫁演变初探(20世纪60年代至今)》项目组

2016-05-28     浏览(206)     (0)


新娘在吃汤圆 邓春艳/供图


  来自文法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方向)2班的刘泳霞、邓春艳、覃凯月、马依霞以《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吉坡村壮族婚嫁演变初探(20世纪60年代至今)》荣获了我校2016年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优秀奖”,并代表我校参加了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中的“大学生创新学术论坛”组别展示。
  因为对民俗感兴趣,她们聚到了一起,且覃凯月是吉坡村人,有利于了解当地婚俗;因为各有所长,她们合理分工合作:刘泳霞负责写婚俗的采访提纲,并在采访过程中进行文字的记录和整理;覃凯月负责录像、采访、翻译、资料的整理和概括;马依霞负责采访前资料的收集、采访后视频剪辑,并对资料进行整合;邓春艳负责写采访提纲、视频的剪辑制作、资料和文字记录的整合。
  据了解,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吉坡村壮族婚俗在此之前并没有被实地考察记录,她们以当地壮族婚俗为题,这是创新点之一;另外她们实地考察,全程参与了吉坡村壮族一对新人的婚礼。
  2016年正月初七,她们凌晨4点起床,去到新郎家通过拍照、录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吉坡村现在的婚俗情况:新郎家5点半起床准备纳吉物品,迎亲队伍跟着新郎的轿车去迎亲,在双方父母做了简单的祭祀仪式后,新郎经过一轮波折后迎娶到新娘。接着当新娘被迎接到新郎家门时,进门要举行跨火盆仪式,然后新娘新郎共吃汤圆,最后出发到酒店宴请宾客。3天后,新郎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新郎新娘、伴娘、伴郎,一起去新娘家,带上肉、酒和喜糖给新娘的亲戚。新娘家则叫家族里的亲戚来吃饭、分糖。走完以上过程后,一个完整的婚礼仪式才算真正的完成。
  除了参加婚礼外,她们还对吉坡村的3个老人进行采访,了解吉坡村60年代的婚俗与现在的婚俗的不同之处,比如穿着和饮食等方面;查看文献《靖西县志》;去到当地民政局和生育局调查人口;发放调查问卷,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等。从2015年10月开始收集整理资料、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及写论文,前后花费了5个多月,最终完成了论文《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吉坡村壮族婚嫁演变初探(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由于没有论文写作的经验,最初她们面临着格式和内容脉络不清晰的问题。为此,指导老师岑颖智先是告诉她们论文的基本结构,在内容方面告知她们论文内容应该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写,多写理论性的内容,少写文学性的内容,多看些民俗书籍。
  4月 12日,她们收到将要代表学校去南宁参加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的通知时,既喜又忧。忧在于12日刚收到通知,13日就要上交完整的、符合要求且高度浓缩论文观点的 5000字论文。于是,她们从 12日中午12点熬到了次日凌晨5点,最终把论文完成。
  辛苦但有收获,这就值得。“我们了解了吉坡村60年代之前与现今的婚俗,用文字记载了吉坡村婚俗的变化。同时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运用了民俗学和美学的知识,这让我们对这两门课程也有一定的了解与运用。”刘泳霞说。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多彩纷呈,而其中壮族的民族文化最为突出,小组成员以壮族的婚俗为主题,具有地域接近性,且4人都实地调查,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全程观察记录了吉坡村一对新人的婚礼,调查做得很细致,成员之间发挥团队精神,认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这是值得赞扬的。”岑颖智老师评价道。(黄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