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杜言敏    
2009-03-18     浏览(408)     (0)

  (上接B版) 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2008 年3 月,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随机问卷调查了212 家用人单位,融合来 校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的反馈信息,汇总结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优势作为百年老校的山东大学,在发展中积淀了踏实的学风和优秀的人文品质, 这些品质为用人单位交口称赞。具体表现在:
  1、工作踏实,对企业忠诚度较高,职业诚信度高于相同层次的其他国内知名 高校。
  2、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功底较为扎实。
  3、在职场上的后续力上比较持久,一方面是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另一方面 体现在学生能够长久地关注同一个 领域。
  二、不足在最近一次对53 家用人单位的 调查中,突出地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的 长板和短板。排在长板第一位的是敬 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第二位是对企业 忠诚,团队归属感强。而短板也尤其 突出,体现在表现能力、组织和影响 他人的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上。结 合以往对212 家用人单位的调研情 况,我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校有些应用型学科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陈旧,所学专业知识已经 落后于当前的生产需要。
  2、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欠缺(如英语成绩 好,但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3、有些毕业生“太恋家”,择业过程中具有很强地域性的自我限制。
  4、表现低调,缺乏表现能力、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创新性的缺乏又常 常使他们表现出较弱的适应能力。
  对于山东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评价,212 家用人单位的调查 中,4.7%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山东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非常适应,76.9% 的 认为“较适应”,剩下的18.4% 则选择了“一般”和“不太适应”。 毕业生的反映一、2007 届毕业生2007 届样本数为2797 份的专业与市场结合情况的调研中,8.66% 的毕业生 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合理,适应社会需要,51.53% 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学习 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基本合理,另外,39.81% 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社 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从不同的学科性质在专业评价上的情况来看,工科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评价 最高,其次是理科毕业生、医科毕业生,而文科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满意度最低。
  二、2008 届毕业生2008 年4 月就业指导中心对08 届毕业生进行过一次就业调查,从回收的 4605 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给予了 19.4% 的“非常适应”的评价,比2007 年高出十个百分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实践经验不足”、“专业限制”、“缺少社会关系”、“缺乏求 职技巧”和“综合能力”是2008 届毕业生所认为的择业五大障碍。具体到各个专 业:文史哲类、理学类较受专业限制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20.8%、21.9%;工学类 学生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10.3%);而医学类由于缺少社 会关系造成障碍的比例竟高达20.5% 。
  调查显示,认为应该强化教学实习等社会实践环节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的 毕业生人数在各专业类型中所占比例均为最高(文史哲类26.4%,理学类 22.9%,工学类21.8%,经管法学类26.6%,医学类25.5%),加强人际沟通及协调 能力培养也被各专业类型毕业生摆在了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三、2009 届毕业生对2009 届毕业生,着重调查了他们对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评价关 系。与08 届毕业生相比,09 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认可 程度有小幅回落,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的毕业生比例数增加了近 2 个百分点。
  从不同的学科性质在专业评价上的情况来看,医科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评价 最高,其次是工科毕业生和理科毕业生,而文科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满意度最低。
  在调查中发现,综合能力不足、缺乏工作经验及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 最困扰毕业生的问题。毕业生建议学校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专业 课程设置、专业能力等方面应加强。
  四、往届校友就业指导中心通过2008 年暑期就业寻访活动,对45 名已工作2-5 年的校 友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工作的经历和社会的磨砺使他们对职业要求和人才 培养有了更新的认识。认为,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按照降序排列是:综合能力、专 业方向、面试表现、学校声望、外语水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侧重的 方面按照降序排列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社会实践经历和工作经历、学习成 绩;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需要改革的内容是: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外语计 算机教学、加强表达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培养。 几点认识1、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内外两大循环组成。
  内循环由学校内部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多环节组成;外循环由政府、社 会、家庭等环节组成。从学校内部来讲,学生就业的状况是招生、培养、就业等多 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不可否认,就业环节中管理和服务水平对学生就业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 的高低。
  3、山东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是重要的使 命之一,但也不可否认具有培养其它优秀职业人的责任。
  4、从培养优秀职业人的角度来讲,如按企业化运作模式,应该是以“销”定 “产”,产销结合,适销对路。因此,人才培养环节既要考虑完成大学使命,又要切 实考虑学生的出路。
  5、人才培养应该有大局观、整体观,应体现学科化(分门别类)、个性化(因材 施教),我们的优势要在学生就业上见"优",我们的劣势要转好,并逐渐达优。 建 议1、不同学科,根据其自身特点,可否进一步采取灵活的培养模式(方式),或 者说分门别类进行培养,并充分利用学科综合、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性大学的科 研优势、优势专业、联合培养等资源与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质量人才。
  2、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要考虑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考 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等情况,以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如:
  ◇专业认证评估要深度开展◇专业名称明确规范,最好与一定的行业相对应,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必要的专业宽度增加◇专业划分不宜过细◇新上专业要加强师资力量, 课程设置要科学,要加强社会宣传◇学科交叉性较大的专业可考 虑重点进行本硕连读培养3、就业率连续2-3 年达不到 60% 的专业,除减少招生数量或隔 年招生以外,可否采取其他措施如 关、停、并、转(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 除外)4、结合时代前沿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推陈出新,避免知识陈旧、单一◇教学手段、方法灵活多样◇着眼专业知识应用、转化◇强化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要精、要强◇厚基础(要保障基础课程比重,课时量要保证)◇要加强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英语教学中要强化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要考虑大四课程安排,专业课要适当提前5、进一步强化实践、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如:
  ◇应用性学科要在"应用"上下功夫◇实习规范,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平台建设◇规范创新学分认定深度◇文科要强化实习,理科要多实验、重应用,工科要进企业,医科强化动手能力6、专业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尽可能关联学生就业,使专业学习 与职业引导相辅。如:
  ◇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如何做人、做事)◇师德建设要加强◇联系专业谈前景、谈就业,既教学又指导就业◇帮助学生就业,形成全员关注学生就业的氛围7、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育体系融合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心、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 我调控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