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月牙儿

作者:商学院 李萌    
2016-04-09     浏览(70)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想念家乡和母亲,感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表示希望保留生活的仪式感,充满人情味儿和希望。





  深夜,一弯淡黄色浅浅地挂在天边。瘦瘦地一道,像是天空细小的裂纹。敞开着口,发着幽暗的光。
  月亮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是寂寞的,是虚弱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罢了,有什么资格和现代电力发出的强光一较高下呢?不过,灯光照射的范围总是有限的,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光的。
  结掉最后一桌客人的酒钱,和值夜班儿的小张打了声招呼,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走出酒吧的门口,顺着大路慢悠悠地晃着,满身的疲惫感混杂着酒精的戾气,早已层层结垢盖住了最初的不安,窄小的出粗屋和凉透了的隔夜饭,也没什么让人好期待。七拐八拐地进了小巷,天色一下子就暗了下来,没有了各色灯光,黑夜就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女人洗尽铅华,露出一张暗淡的脸和额头上细小的伤口。这张脸虽暗淡,却透露着真实。
  就像我的这张脸,没有了浓妆的掩饰,也不过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从老家农村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曾以为走过大学就是走向成功,却发现自己太过天真。一个人在这座城市无依无靠,却还心揣梦想,不知是可笑还是悲凉。白天在公司做一个小小的文员,晚上去酒吧兼职,不过是为了能有自己的小小的家,能把母亲早日接出来。看着天边那道浅浅地上弦月,心中掠过杂七杂八地事儿。有些事情,只适合在晚上想,太喧嚣的白日,人总是不属于自己的。
  回到临时合租的小屋,看到那张简易的床,满身的疲倦感在蛰伏了一路后一下子涌了上来,趴倒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却怎么也睡不着。窗外,那一弯月亮还是浅浅的,还是那么细,就像五年前,自己离家前的那个晚上;又好像是十年前,父亲遭遇矿难的第一个晚上。农历九月初八,没错,就是这个日子。过了这么多年,月亮到了这一天还是那么浅浅地一抹,可自己已从当初那个一脸倔强不肯流泪的少女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小时候是不愿让眼泪承认现实,现在是不愿让眼泪屈服于现实。而母亲,这十多年等待的姿态,却是从来没有变过的。只是这月亮在她的眼里,却是越来越不真切,不知是哭坏了眼睛,还是炼煤的烟雾遮住了月亮。
  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被手机铃声吵醒了,原以为是闹钟,却透过半眯的眼睛看到了“妈妈”的字样。去年给她买了手机,她心疼电话费,很少打电话的。想必,昨晚失眠的,不止我一人……“妈,咋了,有事儿吗?”
  “没啥事儿,就是你老长时间没给我打过电话了,问问你最近吃的咋样。”
  ……
  “你可别忘了看看你指甲上的月牙儿,要是小了,颜色暗了,就说明你最近消化不好,饮食不规律。这可不是迷信,是咱村老中医给我说的,你别不听。没事儿了,多给自己熬点儿汤喝……”
  听母亲絮絮叨叨的同时,伸出自己的手看看。虎口处有一层薄薄的茧,那是经常握酒瓶儿形成的,十个指甲竟没有一点粉润的光泽,那所谓的月牙儿要么就是没有,要么就是只有一点点。挂掉了母亲的电话,突然就心生悲哀,我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就这么潦潦草草,糊里糊涂,把攒钱当借口,和现实硬碰硬,活生生地把日子过成了日历上的数字。难道这一切,真的只是因为贫穷吗?
  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的日子一度过得很艰难。高三那年,我发了疯似的学习,就是为了走出这个已经被挖空了的村庄。母亲没钱给我买补品,就每天给我熬汤,用的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就在小火上慢慢地熬,一锅水熬成一碗汤,再小心翼翼地端给我。那时候,搭在碗沿旁的指甲,总是粉嘟嘟的。十个指甲上的月牙,真的就像天上一轮小小的月亮。只不过,这月牙带给母亲的,是不尽的欢喜。不识字的母亲没什么文化,这个她从老中医那儿打听来的偏方,就是健康的信仰。
  生活的圆满,大概从来都不止是金钱的单方面衡量吧。一轮新月到满月的时间,只需30天。而我用了不知多少个三十天,努力地把自己的一窄生活变得圆满些。却在母亲不经意地提示下发现,自己连浅浅的月牙都没有了。眼睛扫过桌子上没扔的泡面盒,我在心里对自己小声说,“改变一下对待生活的态度吧”。
  电锅中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枸杞红枣和银耳在水火之间任性地释放着自己的精华。等着汤汁一点点收得粘稠,等着月亮慢慢爬上来。生活,无论再平庸琐碎,也要保留些许仪式感,虽然我们不能把日子过成歌,可是一点烟火气息,总能让生活充满人情味儿,这种人情味,叫做希望。
  在汤汁上发升腾的水汽中,连月牙儿也被填得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