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李汉桥,湖北省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我校文学院教师、讲师、博士,2015年3月赴恩施州利川市挂职锻炼,任利川市文化体育局(现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一职,获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记者:您在利川市的工作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
李汉桥:在利川市的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文体局的工作,二是科研工作。
在文体局的工作中,为了恩施武陵山区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与宣传,我创建了“文体利川”“指尖利川”微信公众号,策划编辑了《龙船调》杂志,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平台,集中宣传当地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文化遗产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与成就,致力于打造利川的“城市名片”。同时,地方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是重点,在分管文物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我走访考察了利川近60%的重点文物(200多个文物点),配合国家文保单位“鱼木寨”的旅游开发,主持了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并开展了全市非遗文化普查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文化名录两项(利忠木雕、肉连响)、省级名录五项,从而推动了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核发展。
在科研方面,联合挂职单位与我校文学院达成校地合作项目是最大的成就。创建以高校专家、地方部门、民间文化人(目前拥有研究员16名)为团队的“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所”,并依托此平台成功申报利川《民俗文化》与《清江茶资源与文化研究》课题两项。在个人研究方面,整理、校注清末民初文献《三邑治略》,而且获得利川市重点社科“盐大路及文化线路开发”项目资助,形成了近十万字的调研报告,全力打造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促进校地合作项目,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李汉桥:“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是最大的成就,它是一个科研平台,也是一个交流合作平台,受到了利川市、恩施州以及省级媒体的密切关注。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建立了恩施州“专家库”,而且搭建了“高校实习基地”,便于我校师生科普、调研和实习,去年我校有两位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古籍整理。同时,通过这一平台,高校与地方之间能够长期保持联系。
记者:您如何看待校地合作项目的发展?
李汉桥:我希望校地合作项目的开展能促进更多新鲜血脉地流通,这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在二师任教的经历给予了我在地方的工作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地方工作时,由于经常主持一些会议与讲座,结合所学所教的知识,我在利川开展了文化讲座、国学班,效果都很好,听众甚至曾达到500人,看得出地方市民对于文化方面的渴慕,只是接受的途径太少。所以,促进更多人才的流通是未来很重要的举措。
记者:在利川市挂职期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李汉桥:在利川市挂职期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地方人才非常缺乏,这与一定程度上学生不愿意到地方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锻炼说、写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多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技能,如摄影、运动、艺术、田野调查等,全面的个人素质会让你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