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学?这是一个极简却又极难回答的问题,即使让身在大学的大学生们来回答这一问题,其答案亦必莫衷一是。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经对大学做过的经典释义:“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确如此,大学就应因大师而大,而不以大楼而大。然而,从中国大学的现状视之,我们不得不佩服梅贻琦老先生的先见之明。但对于梅贻琦老先生的这句话,我却要从其中衍生出我的观点:大学之大师应出于求学者,而不仅是教学者。通俗来说,真正的大学不单应是大师执教之地,更应是大师辈出之地,也即真正的大学应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大师,这才是大学之“大”的真正体现。
谈到大学之中大师的养成,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来这么一句话:“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瞭望。”这句话乃是十九、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写的醒教之言,对于有理想的大学生来说,此话不得不知。怀德海以此语告诫人们“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注定是要一败涂地的”。对,是智慧,是智慧的训练!
何谓大学?当我们现在再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或许会有了些许的责任与担当。一个恰当的比喻是:大学是一条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江河,而大学生们是要划船渡河的人,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过河。不同的是,有些大学生的目标是划船到正对岸即可,于是他们稍微用力划船就达到了河对岸;而很多的大学生心中只想着过河就行,于是只是懒散地随手摇动几下船桨而已,他们最终确实也过了河,但却是在河岸的下游;但却有那么一类大学生,他们一开始就想着划船到河岸上游的地方去,于是他们奋力地摇动船桨,虽然遭受了万千挫折,但最终却达到了江河上岸。其实对于我的这个譬喻,凡是大学生都会明白我之实说,只不过很多的大学生只是明白而已,而并无任何触动与惊醒。
但是我还是要用我之所知来“供养”大学生们,而我所“供养”之物就是我即刻就要着手起稿的这本《大学六渡修》,在这本蕞尔篇幅的书中,我为当今大学生增设的六个大学必修科目:施与、克己、忍耐、精进、宁静、智慧。大学是条江河,欲要“渡”到上游河岸,就要“修”学这六个的科目。我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集注•孟子序说》中说:“《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可就是这“正心、诚意”却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脊梁之所在,是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所不能不了知、不能不传承的“民族气质”!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踏入我的大学校门时,我就暗自告诉自己这又是属于我自己的一次艰辛修行。而为何要修行?因为我真的怕啊,我怕包括我在内的未来的大学生在大学里除了学到了一身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一无所学,这也就真正地回答了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的提问:“为什么美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能找到工作,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工作?”可最可怕的则是未来我们的大学生除了养尊处优以外什么也没有学到,那中国的未来可就真真地堪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