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楼也是后来的叫法,因 为东楼是后建的,所以,这栋 建筑,开始就叫教学楼。当 时,它是学校唯一可以上课的 建筑。现在,建筑增多了,它 被改名为第二教学楼。一个建 筑名称的变化,也有历史演变 的痕迹。
西楼建成的时间,是1953 年12 月2 日。与它同时完工 的,尚有民主楼、食堂、水塔、机 具库、实习工厂、校门等。这批 最早建成的建筑,有些已经拆 除,在原来的地址上,建起了更 大更现代的房子。西楼是被保 留下来的老建筑之一。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是 以苏联莫斯科莫洛托夫农业 机械化学院为样板建设的,建 筑也多是苏联建筑师设计。民 主楼的设计师即一位名叫 xx 特列也夫(注:建筑执照原件 前两个字模糊,无法辨认)的 苏联设计师,不过在建筑执照 上,这个苏联人名字的旁边, 还有一个叫王朝杰的人名。而 西楼的建筑执照上,设计人只 有王朝杰。
西楼的建筑面积为 6000 平米,其中200 人教室2 个, 120 人教室6 个,50 人教室36 个。是按在校生4000 人的标准 建的。因当时只有两个年级, 300 余人,所以办公室、教研室、 图书馆也都在这个楼里。
最早在这栋楼里上课的, 是1952 级和1953 级的学生。 他们是从北京农机学院最初的 办学地点———双桥农场搬过来 的。双桥农场只是临时的地方, 条件当然较差。据说北京机械 化农业学院改成北京农业机械 化学院时,并未置办一块新的 校牌,是把原校牌锯成三块,换 一下次序,重新拼装起来的。这 块校牌还被带到了新校址,挂 在新建成的大门口。这种在艰 苦条件下形成的朴素的作风, 也一直被沿续了下来。
他们看到崭新的教学楼 时,觉得这就是一个庄严的学 习殿堂。当时,这栋大楼的窗 户是红色的,楼顶的旗杆,每 逢节日,都会升起红色的国 旗。可以想象,在建国初期,这 样的教学大楼是多么气派和 令人骄傲。
国家在当时是很重视这所 学校的建设的,第一届学生的 录取名单,是在《光明日报》发 布的。中国是农业大国,然而农 业生产十分落后,根本出路又 在机械化,国家建设这样一所 学校,并对其寄予厚望,是可以 理解的。
在青年学生中,对农业进 步,或者说是国家富强的期盼, 则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张圣 虎是南京锺英中学最优秀的学 生,是完全可以考取北京大学 或者清华大学的。他喜欢上了 一位名叫拉迪丽娜的苏联女演 员,看了她演出的 《女拖拉机 手》《幸福的生活》,便梦想到集 体农庄去当拖拉机手,过幸福 的生活,就报考了这所学校。这 也可以看作是“追星”,但与现 在青年人的追星也有不同,其 中还包含着对于祖国未来的梦 想。文学和艺术,总是对青年人 发生强烈的影响。由张圣虎的 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 的特殊的时代精神。
在最初的学生中,还有一 部分,是调干生。他们都是在革 命队伍中有过一段工作经验, 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翁之馨 高中未毕业即参军,从朝鲜战 场归来,补习几个月文化课,便 可以选择一所大学入学。他选 择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理 由,是与众不同的。他是认为拖 拉机与坦克相似,毕业以后,可 以到坦克部队去。是战争的经 历,把他吸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座教学楼里,翁之馨 不只度过了几年的学生时光, 还举行了自己的婚礼,具体地 点是西圆厅。那时学校没有礼 堂,圆厅除上课之外也兼做礼 堂使用。翁之馨毕业后留校工 作,当年10 月20 日便与在战 争中几度失散的恋人结婚。这 是一次集体婚礼,有三对新人, 主持者是学校领导,同事、学生 随便参加。在介绍恋爱经历时, 翁之馨的新娘,朗诵了她自己 写的情诗。在朝鲜战场上,她与 翁之馨失去了联系,便在思念 中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
我愿我们二人永远手拉手猛向前进,谁是掉队,则二者都有责任。
私人的情感表达,被赋予 了革命的名义。不仅是人生道 路的选择,爱情也具有时代的 特征。任何时代的爱情都是爱 情,他们在这间房子里开始的 婚姻,已有五十六年。
在老校友们那里,西楼圆 厅是常被提及的地方。很多重 要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这些活动,往往是他们一生中 标志性的事件。有一张照片,是 翁之馨和两位同学,挽臂走在 西楼前的路上,那是他们刚刚 在圆厅听完了毕业分配结果后 所拍摄的。
老校友们回到学校,也一 定要到圆厅去看看。到今年 (2013 年),西楼建成整整六十 年,最初在这里上课的学生,都 已成了年届八旬的老人。
1953 年入学的蒋孝三说: “我从上学到工作,在这个学校 待了一辈子,也按照学校教育 我的,朴实地生活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