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昌马残洞窟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出现裂隙

图2曾被涂抹毁容的击腰鼓舞蹈的伎乐天,壁画墙面严重断裂

图3根据残洞壁画所刻的皮影 王利华刻

图4唐代伎乐天 王铁城设计

图5.1对照敦煌榆林窟唐代壁画击腰鼓
舞蹈的伎乐天头饰、手势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文革动乱后,百废待兴,全民极需要恢复元气。那时我曾带着一批进修生做人兽共患性疾病调查,经常到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检查野生动物和啮齿类动物的体内外寄生虫,河西地区是我们调查的重点。从60年代到80年代曾多次到那里的许多地方。当地防疫部门也常派人参加并提供交通工具。
有一次,我和进修生何定江医师到了玉门镇东南方向,深入祁连山区一个叫昌马的地方,听说那里有一处古代壁画的洞窟,我们打算去看看。乘了一个路程的吉普车后,由于道路崎岖,我们只得步行。走到一个有小河溪水和树木的村庄后,便沿着陡峭的土石山崖走到一处路面仅有半公尺宽度的睐窄崖壁,下面是20多公尺深的断崖。我们两人只能面向峭壁,双臂张开用手扶稳,一步步地走到尽头,那是一座已经塌落了一半的洞窟,残余的洞口完全开敞,阳光可直射进洞内。我们吃惊地看到洞内的墙壁上全都是残留的壁画,靠近洞口的墙面已经一出现了严重的裂缝,随时都可能塌落。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壁画里的一个击着腰鼓舞蹈的伎乐天,它是那么生动,独特,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图1.2)。
我们十分惋惜,它将面临的危运,担心它随着洞窟的坍塌而消失人间。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的想法,只是想把这精美的壁画留在世间。最后,我们决定把它拓描下来。可我们又没带任何工具,身上只有一支圆珠笔和几张划着红色竖线的老式信纸,折褶在裤兜里,这壁画又高得够不着,何医生很聪明能干,他说:“我扛着你”,这样我就骑在他肩膀上用信纸罩在壁画上一张张地拓描了下来,大概用了六张信纸,描完后又标注上原来颜色。然后我们返回驻地。
事情发生在40多年前,若是现今,无论是谁,参观者甚至工作人员,若是用纸罩在古老的壁画拓描图像,肯定地会被拘留起来。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管理,我们也没有任何手段来挽救它。
回到兰州后,我将所描的信纸拼起来,整个图像约有36公分高。将它叠放起来后存放搁置了很长时间。直到80年代,因省文化厅要举办“敦煌之夏中国皮影展览”,我请来唐山新军屯的皮影雕刻家王利华到兰州整修我的皮影收藏,又请她专门拓刻这幅壁画,她很细心地按照原图样刻了下来,并依照标注涂上了色彩(图3)。
后来,我将此图稿交给了当时省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从此我心里也算了定了这件事。
4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时而回忆起这幅伎乐天,也无从知道这个洞窟是否仍存在?还是早已坍塌无存了!过去仅见过女性妆束的击腰鼓的伎乐天 (图4榆林窟伎乐天,与昌马窟伎乐天对比见图表5),不知道其他的石窟是否有这样的伎乐天,此外鼓的类型也很奇特,为此作为一名普通的“甘肃人”特将此事记下,以请教于读者和专家们!
甘肃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而它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古代西方罗马帝国和东方华夏帝国之要道,它也是古印度佛教文明东来必经之路,它蕴藏着丰富的黄河文化和考古上的财富。
稍读过一点西域河西历史便会知道,在上个世纪初期曾被外国的探险家们盗骗走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艺术品。这些文化珍品有的被他们束之高阁,有的被毁于战火(如伯兹克里克壁画)而最使人难于忍受的是:当你看到外国人在您的面前炫耀他们的先人在中国盗窃的珍品时,会使你暴发心中的怒火!2001年11月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美术馆展出英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九世纪的画卷,它是在1906-1909年被英籍犹太人斯坦因)(MascAurelSein1862-1942)从敦煌盗骗的一幅褂图“变相”,他们给它取了个英文题,意为《浴佛天界七宝图》。“变相”在敦煌的壁画里所见不鲜,而绘在绢轴上能够悬挂的褂图,在国内尚未见到有存留者。当时,面对盗窃的国宝,心情十分悲愤,不平静。至今我们仍有善良的好心人仍期待着会有一天能“完璧归赵”!
善良的中国人哪里会懂得帝国,军国侵略占有者的本性!只有我们自己富强起来,才是根本!
一代代的青年成长起来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闪烁在人民的生活中,甘肃的土黄,也渐变绿色,有关专家学者多教给我们一些技术知识,使青年了解过去,使这片大地更为繁盛,这也是我记录此事的初衷。
(本文成稿于2016.2.17,系作者九十岁的回忆。本文蒙杨永建曾峰二位先生指导,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