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公石祠牌坊
丁公石祠丁公石祠,位于诸城市叩官镇丁家楼子村东,九仙山的东南麓。系地方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
石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月,年底落成。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门组成。祠面阔3间,1门3窗,7檩2梁,重梁双柱,柱头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长9.1米,宽5.13米,总建筑面积46.7平方米。门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内正堂北壁刻 “羲黄上人”4字,两侧间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两山墙之正中各嵌石碑3块,碑刻内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原祠内沿墙一周有料石砌筑高l米、宽0.6米的2层高台,台上供奉丁氏世祖灵位。
郑公祠郑公祠,在今高密城西双羊镇后店村西头,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有通德门、享殿、配殿等,规模颇大。后几经毁坏倒塌,历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国后,于1987年重修,1993年修缮,筑院墙环绕。
院内有祠堂3间,高8.1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祠宇门口筑有台阶,内有泥塑坐像。龛门上方横批为“海岱宗师”,左右楹联为“含海岱之纯异,体大雅之洪则”。祠东南有亭,内立1987年修缮郑公祠碑。祠前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1200)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郑公祠碑。瓦城孙膑庙瓦城孙膑庙,又名孙子庙,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村。据《昌邑县志》载:“孙子庙在(县城)西北三十里之瓦城……有奇槐二株,宋熙宁四年重修。”宋淳化二年进士(991)王月亨撰《东岳天齐王庙碑铭》曾记:“北有瓦城大庙。”庙内石碑记载:“宋熙宁八年重修孙子庙。”明、清两代又几次重修,其规模更加宏伟。
孙子庙原占地30余亩,庙前建有石坊、戏楼、广场;庙内有正殿、寝殿、两廊等建筑40多间;正殿高大宽敞,内有孙膑塑像,寝殿有鬼谷子塑像,东间有孙膑卧像;正殿庭院广阔,中有3米宽的石甬道,两旁古柏数十株,树与石碑相间,碑上多为重修时捐款人姓名。院内东侧有古槐两株,干枝盘垂,弯曲百结,宛如双龙在架,为“昌邑八景”之一,树旁有孙庙奇槐赞碑。
辛亥革命后,庙内两廊改为学校;1941年昌邑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孙子庙成为县政府驻地;解放后。拆除大庙神像,在此建立学校。现该庙尚存两廊部分建筑和石公石婆,孙庙独角牛歌石刻及孙庙罚约碑、孙庙奇槐赞碑拓片现存昌邑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