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我与学生一起成长”
———访获“2015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冠军团队指导老师刘保军

作者:姚子君、陈帅君、陈玉珍    
2015-10-25     浏览(115)     (0)

文章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保军老师指导学生在机器人大赛中取得多项荣誉的经历,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希望通过科技竞赛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将来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刘老师还强调了参赛的意义在于积累经验、拓宽视野和培养团队精神。





  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刘保军,来到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同年,刘保军第一次指导学生在广东省机械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三项一等奖,从此,拉开了他作为机器人团队指导老师的帷幕。在他的指导下,机器人团队不断斩获佳绩:200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中国公开赛优秀组织奖;2009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第二赛区长沙举行的机器人武术擂台赛,获一项全国一等奖、两项全国二等奖、一项优胜奖和最佳比赛策略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暨第四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010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决赛全国二等奖和2013年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全国竞赛广东赛区获一等奖后,2015年,刘保军老师与王凡老师指导的团队在“2015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中夺得冠军。
  八年等待,九月“破茧成蝶”
  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从2008年开始举办,今年是刘保军第一次带领团队参加比赛。没有水中机器人比赛上的经验,而团队依然取得冠军的荣誉,对此,刘保军表示非常满意,同时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学生是有潜力的。
  刘保军说:“其实,水中机器人这个项目,我很早就想参与了。但是,备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先进的设备,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水池、摄像机等硬件。由于这方面的欠缺,所以我们之前一直没有参加比赛。”直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在学校的支持下,购进了这套系统。在得到资金支持后,刘保军与学生们立即行动,从3月开始准备,一直持续了7、8个月的备赛,最后在贵阳参加总决赛,历经艰辛与困苦,最终他们从参赛的八支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
  相对于以往的机器人擂台赛等,水中机器人是一个综合性项目,要很好地做到机电一体化。刘保军在组建队伍的时候,专门挑了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团队当中。队伍组建好了,但是他们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克服机器人在水中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新的了解,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刘保军说他不会直接给予学生帮助,他只会给学生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突破,攻破难点刘保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锻炼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机器人大赛非常重视创新性,比赛的规则每年都在改变,难度愈年加强,比如说今年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就增加了机器人自动上台的规则,机器人掉下擂台后,只能自己自动爬上擂台。以及刘保军老师团队面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的水上机器人在水上移动会带动水流的波动,对原有的环境产生干扰的难点(不确定环境因素),无法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刘保军一再跟学生强调不能为了参赛而参赛,不能只为了奖项而去参赛,而要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坚持。他认为,能力和知识都是积累的,面对这些难度愈年加强的机器人大赛,如果学生没有以前比赛准备工作的经验、没有前期学习、没有创新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希望队员们通过科技竞赛真正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将来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认清不足,理论实践相结合刘保军已经有多年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的经验,他发现理论基础是我校学生比较薄弱的一环,他希望学生能够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借此提升自身在实践中面对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获得更大的突破。他还建议参赛队员或以后想参赛的学生,赛前要提前做准备,多了解这个比赛的背景和需求,不打无准备之战。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问题,需要判断和解决,当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的时候,忌浮躁,忌气馁,反而要更理智地剖析问题,与队友沟通整合。
  刘保军还常常鼓励学生把课堂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使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应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绝不是单一的知识面可以覆盖的,所以学生要通过各个方式去汲取这些知识、网站,收集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各个学院之间的同学们在交流中加强多元思维,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刘保军如是说。
  不为参赛而参赛,要为自我提升而参赛刘保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赛是2013年机器人武术擂台赛初赛,那次比赛有九个小项目,我校学生一举获得三个项目的冠军。对此,刘老师说:“竞赛获奖有必然因素,那就是队员们艰苦努力的训练;也有偶然因素,那就是队员们超水平发挥。”参加竞赛不一定就会成功,就会获奖,所以刘保军认为参加竞赛更重要的是能够积累经验。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获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比赛,可以不断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等。在德伯克机器人大赛中,刘保军带领的团队获得社会上一些企业的青睐,企业联系团队希望共同研发科研项目。这样,通过比赛,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荣誉,还有名誉,还有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与未来工作就业的人脉等。
  在刘保军看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在团队中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他们的团队就在502的实验室进行试验,老师借此打个比喻,认为团队的队员要像502胶水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互助,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经验。最让刘保军自豪的是从他的团队中走出去的学生大多实现了自主创业,今年读大三的机电工程学院的刘垲锋,也已经在筹备自己的工作室。
  亦师亦友,拥有文科生般细腻的心“我们都叫他‘老刘’。”刘老师的学生刘垲锋如是说。在团队学生的眼中,刘老师就是一个工作的时候严肃认真,私下却很亲切的指导老师。他经常和团队的学生聊天,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男老师,却能够细心地发现每个队员情绪的变化,并及时找他们聊天。如今年九月初,刘保军发现团队有些松散,他便鼓励大家不要辜负最后的总决赛,才是对近一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付出的肯定。
  刘保军认为团队中的队员大多都是勤奋的,而且乐于付出。比如,刘垲锋他因为备赛连续熬夜,直到半夜才睡觉,把身体都熬坏了,眼睛都充血了甚至要动刀子进行治疗。因此刘保军希望队员们能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因为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进行研究与创作。
  谈到未来,刘保军把更多的期盼放在了学生身上。他希望学生们能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将来和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有一个好的未来。“我和我的队员一起成长,和他们在一起让我有了一颗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心。”刘保军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