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RoboCup中国委员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传来捷报,我校学子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代表队同台竞技,斩获两项桂冠、一项季军、3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
据了解,今年也是学校学科竞赛的丰收年:“亚洲红点奖”———台湾光宝创新奖之特别奖、第40届ACM-ICPC亚洲区域赛铜奖、第十一届“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特等奖、2015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暨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一等奖、第八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一等奖、第九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一等奖……我校学科竞赛呈现出不断向高水平奖项突破的欣欣向荣局面,“以学科竞赛为引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学科竞赛始终坚持“一结合、二并进、三方向、四服务”的指导思想,将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文理并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往“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即“纵”向(官方)竞赛上层次,“横”向(行业)竞赛扩影响,“深”向(各教学环节)竞赛促融合,使之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教学质量提升、为特色专业开路、为创业就业引路,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近2000项,各类学科参赛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受益面达40%。
学校: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全方位推动学科竞赛发展据悉,学校在2011年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组织参赛、队伍建设、课酬发放、评奖奖励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据了解,学校将学科竞赛纳入二级学院年度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将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含)以上学科竞赛的经历纳入职称评定和优秀教师评奖体系;对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作创新学分认定,创新学分可在多元化培养阶段内互换,实行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化组合的二级学院学生也可选择将学科竞赛成果申请认定为毕业设计(论文)相应学分等等,这些措施激励和引导师生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活动中。
“学校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工作,在政策上推行分级立项的方式与滚动发展的机制来促进学科竞赛的发展。”周艳明说,在立项级别上分为校级重点、校级、二级学院以及校内开展的活动,而资金的分配也是依次递减。立项的等级则是滚动发展的,比如二级学院项目做得好便可以升为校级的项目,配套的奖金、措施也会随着改变。据了解,2005年以来,学校每年资助各学科竞赛小组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40多项,开展校级学科竞赛20多项。
周艳明表示,“为确保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投入1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为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提供了大力支持,我校每年投入近2000万进行实验室建设,陆续建成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第二课堂活动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二级学院:扎实推进 师生参赛热情高涨学校的积极引导激励也让各二级学院也纷纷结合各自专业拿出相应的学科竞赛激励措施,例如,机电工程学院把获奖情况纳入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奖评优指标范围;管理学院优先推荐学科竞赛获奖者参加评奖评优;计算机学院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按照“能力晋级阶梯”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把学科竞赛的指导思想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外国语学院专门设立了外语演讲中心、外语阅读及写作中心等专业活动中心,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教师可获奖励金;艺术设计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各专业系为单位,通过打造工作室、设计团队等途径促进教学相长等等。有了明确的政策性导向,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教务处负责学科竞赛工作的张志斌介绍说:“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的老师就有78人。像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一些老师,都是非常称职的指导教师。他们利用双休日和暑假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和基础知识的补充,如数学建模竞赛和机器人大赛的指导老师均利用暑假对选手进行了培训指导”。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顾晓勤认为,学生们在学科竞赛上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多方共同支持和师生努力的结果,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参与竞赛是最基本的前提保证。其次要归功于带队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常常放弃寒暑假、国庆节等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惑。
“我们很幸运,有刘保军老师、彭芳老师、黎萍老师、刘金华老师等一批优秀的教师指导我们,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培训和指导下,我们才能获得奖项。除此之外,也得益于学长们毫无保留的竞赛经验传授。”曾获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特等奖、来自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机械设计专业杜俊林说,“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这对我非常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和学长的影响下,不仅学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还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实现人生理想学科竞赛是学生展现自我、实现理想的舞台。开展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据周艳明介绍,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倡导以竞赛“内容课程化、过程大众化、作品成果化”等手段整合学科竞赛资源,使学科竞赛与各教学环节既紧密结合又深度融合,具体体现为:对学科竞赛的培训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系统课程;学科竞赛培训方式多元化,与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开放性实验等结合起来,无论学生参赛与否,都会因此而收益,扩大学生受益面;参赛作品可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专利等成果,有条件的鼓励成果转化。
“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素质都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要求指导老师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周艳明说。
杜俊林也由衷地说:“竞赛既是对我们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创新能力的一次启发。”
“我们经常呆在实验室里一起研究,甚至在这里通宵都有过,虽然有时候很累,但在一起奋斗的感觉很好。”获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冠军的骆建兴如是说。他觉得:“获奖不是重点,友谊才是收获。”
学生应该为参加学科竞赛做哪些准备?经贸学院的贺兵老师建议,同学们要仔细研究竞赛项目、内容和要求,加强与竞赛项目相关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事先要找好合作团队,同时要及时了解相关进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在文档撰写、PPT制作、现场答辩等方面也要精心做好准备。“参加学科竞赛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如全国计算机博弈大赛就需要良好的编程和算法能力,其次是团队协作能力,比赛苦在坚持,贵在团队,乐在相互学习、相互竞技、共同成长和勉励!”计算机学院的段琢华老师介绍道。
对于我校学科竞赛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周艳明认为:“我们要使教、学、练一体化,扩大受益面。一要过程大众化,体现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二是内容课程化,竞赛的内容变成课程内容,让更多学生受益;三则是作品成果化,用成果化的作品反哺促进教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周艳明建议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积累,打好成长的基石;要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打造“上手快、能实战”的硬能力;要注重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竞争、可迁移”的软实力。在良好的基石和成长加速度下,未来人生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