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海大学 - 《河海大学报》

打造讲述河海故事的最强音

作者:●王 玲    
2015-12-15     浏览(66)     (0)

  2014年夏,因为在家待产的缘故,我与南京青奥会志愿服务擦肩而过,这个结一直硌在心上,直到2015年河海大学百年校庆,我有幸成为校史馆讲解志愿者的带队老师,弥补了去年未能参加志愿服务的遗憾。
  校庆期间在岗的22名校史馆讲解志愿者是从水文院、水电院、港航院、土木院、环境院在本部的学生中层层选拔而来。在这其中,有大三、大四的学生,也有硕士研究生。通过形象、气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考察,这22位志愿者初备讲解员的基本素养。
  在全校各岗位的志愿者中,讲解志愿者上岗时间最早。2015年9月18日,讲解志愿者第一次会议完毕,也就意味着有一担子“鸭梨”要开啃了。因为校庆在即,留给大家的准备时间并不多,为了能在短期内上岗,我和档案馆相关老师协商后,将22名志愿者按照场馆分成了7组,每组在对校史熟读成诵的前提下,优先准备各自场馆的内容资料背诵,若之后时间宽裕,再准备通讲全馆。在他们储备讲解知识的同时,我就辅以讲解技巧、讲解礼仪的培训,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断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就这样,不到10天的时间,志愿者们就从生疏过渡到讲解娴熟的状态。男生风度翩翩,女生举止端庄,可以为各层面的来宾按照专业讲解员的规范解说校史。一切就绪,只待校庆。
  物理学上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志愿者们给来宾讲解校史的过程中,我和他们也从来宾身上汲取能量。可以说,在校史馆与讲解志愿者一起度过的日子,也是看着他们成长,和他们共同分享感动的日子。
  感动—河海精神从起初的排练开始,我一遍一遍地听着他们讲述河海的百年历史,那些生动地人物和故事无不涤荡着 “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当我扶着步履蹒跚的老校友,看他们不管身体是否劳累,都要坚持参观完全馆,并且认真地提出一些疑问的时候,我和志愿者们感受着他们的严谨、执着,以及对母校的热爱。
  感动—青春青春就是把最好的年纪奉献给我国的水利事业,校史馆里的每一张图片都留下了青春的印记。有很多老校友,会在当年的照片前面驻足很久,看着他们的背影,会禁不住眼圈泛红。有位志愿者说:“厉害的人不会变老。”是的,在我们心里,他们永远都是年轻时候的模样!
  感动—浪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校史馆里有着完美的演绎。有一对56级的老校友,手牵手在展厅认真地看着每一幅展品。听他们说,当年,他们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团支书,到现在,已经在一起将近60年了。参观结束之后,老太太还细心地为先生整理了衣服,然后又手牵手慢慢离开。
  感动—坚持坚持是志愿者们下了课就提着制服往校史馆飞奔的脚步,是穿着高跟鞋站了好久都依然挺拔的姿态,是崴了脚还拄拐赶来讲解的执着。人多时,他们滔滔不绝,乐此不疲;人少时,他们驻守岗位,静静等候。
  从拿到资料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地知识积累和储备,加上讲解技巧和讲解礼仪的指导,现在的讲解志愿者们,已经成为讲述河海故事的最强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河海,人才辈出,而他们,就是百年新起点的种子,在水的滋润下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