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 《河海大学报》
河海老教授的文艺范
作者:王枫,陈龙,董维武,张文龙
刘光文、王世夏、宋太炎、沈祖诒……这些人名对于河海人来说肯定都不陌生,而且有的说是如雷贯耳也不为过。但是大家所熟知的,大概是“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刘光文)、“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王世夏)等这样的名号。可其实,这些老先生们不仅是水利上的大家,而且在戏曲戏剧、书画摄影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诗词歌赋水平尤为突出,文艺范儿十足。
刘光文:唱念做打刘光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曾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是当年学校拥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先生治学认真严谨,对国粹京剧也情有独钟。说起先生和京剧的渊源,要追溯到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时期。当时交大有一个校京剧团,大约由20多位热爱京剧的教授组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京剧团定期组织活动,先生和其他教授在授课和学术研究之余演唱表演,不亦乐乎。
1952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水利系调整到华东水利学院,先生也和其他水利系的老师一同来到了华水。原来交大京剧团的几位教授,刘醉芝、李新民、沈根农等,和先生一起成立了一个京剧沙龙。京剧沙龙每月都有固定的活动,先生坚持参加,和交大来的京剧爱好者们学习、交流,共同演唱。此外,先生和其他教授还经常在春节茶话会上表演京剧曲目。先生属杨派老生,表演最多、最拿手的就是《空城计》,每次见先生沉浸其中,便可真切感受到先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先生来华水后,因没有教工宿舍,便和其他教授们一起住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宿舍区。在这里,南工、南航、华水等众多高校爱好文艺戏曲的教授们组织起来,每周在南工校园内组织一场舞会和戏曲表演,先生和其他京剧爱好者也定期参加舞会。众教授有唱有演,在当时很受瞩目。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后,教授舞会被认定为“教授黑舞会”,教授们被打成反革命,不定期受到审问,先生的京剧演唱活动被迫停止。1962年广州会议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肯定了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而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先生和其他教授被平反后,又恢复了京剧演唱活动。甩掉思想包袱的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京剧爱好中。他们自掏腰包,购买戏服和道具,在南京当时仅有的高校大礼堂———河海会堂进行演出,他们表演的京剧《三堂会审》小有名气,台下1800个座位满满当当,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先生对京剧的热衷得以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1年水文1961届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欢聚会上,81岁高龄的先生衣着整洁、举止儒雅地出场,跟同学们热情欢聚后,还即兴清唱了一段京剧助兴,获得同学一片掌声。先生对京剧的热爱真是一辈子难以割舍啊!
王世夏:《沧江吟草》王世夏先生是河海大学教授,是《水工建筑物》教材的编著者之一,先生业余工诗词,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诗词就有数百首,是当代知名的诗词家。《沧江吟草》是先生的一本诗词作品集。
如果不选修王世夏先生在河海大学开设的格律诗词选修课,可能对先生的认识仅仅是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作为一名水工专家,王世夏先生开设格律诗词选修课,算得上是一种公益行为,先生本人也可称得上是一名志愿者。当时大学诗词选修课在全国都少有开设,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王世夏先生就自编了一套 《格律诗词讲稿》,与自己的诗集《沧江吟草》合订出版,作为教材。虽然是选修课,先生每次都很早来到教室,从不迟到,有一次患了感冒还坚持来上课,课堂上不时传来先生的咳嗽声。先生家住南京龙江小区,需要自己乘坐公交车到学校上课,对于当时已经74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先生上课时会在黑板上做一些板书,先生的板书一笔一划写得极为工整,先生虽称不上书法家,但从先生的字里,却能看出他为人和治学态度,堂堂正正,一丝不苟。
《沧江吟草》诗集共收录王世夏先生自清华园读书时起,至2004年前后五十余年里的诗词楹联作品共360余首(副),先生或吟诵山水,或针砭时弊,亦或抒发情怀,诗友唱和,其中佳作连连,读来声韵调和,铿锵有力。香港回归时,先生有齐天乐词云:“梦魂萦绕中华史,焉忘百年奇耻。……炎黄世纪,必璧合珠联,普天同喜”;徐芝纶院士辞世,先生撰挽联悼曰:“力学著中西,作述等身,六十年绛帐传修,神州毓翘秀,高标卓树,化育三千桃李;丹心怀禹甸,鞠躬尽瘁,半世纪红旗依傍,遗范长存,永铭一代宗师。”先生唱和潘家铮院士《春梦秋云录》,亦有诗云:“春梦秋云多少年,战天斗地志弥坚。劫波历尽人长久,高峡平湖出日边。”
王世夏先生在课堂上曾说过:诗者,言志之韵文也。《沧江吟草》诗集融入了先生一生的经历、感悟,也饱含着先生对事业、对生活的一片深情,亦是工科水利人的人文情怀的娓娓表达。
宋太炎:水墨书画宋太炎先生,1956年进入华东水利学院港航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校总务处长、基建处长,1992年调任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宋太炎先生退休后,开始拿起毛笔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和书法。随着国画技艺的不断提高,他积极弘扬并努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退休后还从事了十多年中国画教学工作,曾先后为在校大学生、校内外老年大学开设中国画教学课程和各种中国画专题讲座。宋先生开设的中国书画选修课,常常是场场爆满;每逢上课他还会带去多幅作品,从书法到国画,从书写到绘画,从山河到花草,详细讲解演示书画的书写、绘画技巧和创作注意事项,挥毫泼墨,酣畅淋漓,渐渐把大家带入中国书画的美妙世界,感受中国书画的无穷魅力,深受学生的一致好评,他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只要学生需要他给予指导、讲解以及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宋先生都会排除万难,积极热情参与,即使已经80高龄,他仍然不辞辛劳,亲自赶往江宁校区参加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的书画活动以及书画比赛等,学生亲身体会并感受到宋先生对学生书画活动的支持、对中国书画的热爱以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毅力和决心。
“笔墨给我快乐,书画让我长寿。”这是宋太炎先生每每和大家谈起书画之美时的深切感受。宋太炎先生说,一旦拿起毛笔,没有任何杂念,全神贯注,全部思想活动都在笔尖上,它能给你无穷的乐趣,这就是在练内功、练气功、修禅定,因此也常常被他称之为“静态养生”新法。
宋太炎先生对此更有切身感受。几年前,他被查出患了结肠癌,做了切除手术,进行了六期化疗。先生病痛虽来但精神不倒,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付病魔,压倒病魔。在治疗期间,先生几乎笔不离手,他排除一切杂念,仍然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书画世界中,在书画中找乐趣,在书画中分散对病魔的注意,每天画在其中,并乐在其中。三年来,宋太炎先生身体恢复得非常好,复查多次,指标一切正常。这真是“病魔”不可怕,精神不能倒。“书画”是个宝,它将伴随着宋太炎先生的一生。
宋太炎先生擅长中国水墨画,其画功深厚,技法独特,多篇国画技法文章被《中国书画报》选登,出版了《宋太炎中国画作品集》、《梅花枝干参考图集》和《宋太炎山水画作品选集》等专著。有近200幅作品被社会各界收藏,近100幅作品捐赠给江苏省慈善总会、灾区、敬老院和民工子弟小学。
“书画家都是长寿的”。如今,已80高龄的“80后”宋太炎先生仍在孜孜耕耘着他的书画世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为河海老年人的健康养生树立了一个典范。
沈祖诒:爱摄无疆沈祖诒先生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被分配到华东水利学院工作。1981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83年任河川系副系主任,1984年任水电系主任,1994年任研究生部主任,2000年被聘为校长咨询。同时任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力机械专委会委员、电站液压装置专委会委员、水电站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全国水力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调速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
沈祖诒不仅是水力发电专家,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曾经说过,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游览各地,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并把这一切都收录在相机里。2015年,媒体热报了一篇《老教授背着相机为90后毕业生圆梦———120张地铁合影照与南京说再见》的新闻,因为摄影的共同爱好,今年79岁的老教授和23岁的大学生施佳宁成了忘年交,老教授陪这位来自浙江宁波的学生走遍了南京120个地铁站点,不同的地铁站牌名,不变的笑脸,不变的“我爱南京”的标牌,不变的还有摄影师。与它们一一合影,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与南京说再见!这位老教授正是沈祖诒先生。他说:“一方面是完成施佳宁的心愿,另一方面这几年南京地铁发展速度很快,我能记录下它的发展,也觉得特别有意义。”
沈祖诒热爱摄影,他一直想把祖国的山水风物、人情世貌都装进自己的相框里,在自己的眼睛里变得更美,更有诗意。2008年,沈祖诒受邀前往新疆指导水电站建设工作,他来到了美丽的喀什河。喀什河是伊犁河的第二大支流,是伊犁河水能资源开发条件最为优越的一条支流,也是新疆的四大水电基地之一。沿途风光壮丽绝伦,美不胜收。夏季正是当地最美的时节,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原,到处开着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小花,放眼远处是白雪皑皑的雪山,成群的牧马,吃草的牛羊,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欣赏到的。那次到新疆,沈教授当然没有放过这么好的摄影机会,一路上手不离相机,不断地选景摄影,乐此不疲。
除了他们,其实河海大学里不少老先生都文艺范儿十足,在课堂上,他们是循循善诱的教书先生、一代水利大家,但在课堂外,他们或是台上唱戏的主角儿,亦或是挥毫泼墨的文人骚客。河海的工科人文起来,那也是范儿十足呢!
(王枫、陈龙,河海大学离退休处教工;董维武,河海大学产业办教工;张文龙,200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文经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