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堪称师爷世家、文化望族的浙江山阴、广东番禺汪氏
作者:●裘士雄
著书立说,并写有《谢客文》告白:“我思往哲,茹素守真,可泯没以终世,勿夸耀以干人。”汪鼎这样做,反而更加激起学界和人们对他的尊重。岭南大儒陈澧赞许“其意趣高”,遂将其生平事迹“表出之,勿使泯没,以劝幕友之贤者,知立名之可以传于世”。
究其原因,当是家学渊源和遗传因子使然。汪兆镛、汪兆铭的父亲汪 人被称诗人师爷,亦有《省斋诗存》一卷传世。而他的从弟汪 (汪鼎之次子)也许是清末汪氏中最有声名于世者。鲁迅讲述、著述《中国小说史略》时,对他有中肯的评价:“汪 序其《鄂亭诗话》云,‘貌渊奥而实平易,……然笔致逋峭可喜。‘即谓虽华艳而乏天趣,徒奇崛而无深意也。”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游幕佐治政绩,而是文学;他的诗风自然工丽,文才好,文品高,人品也值得称道。人称汪 人品、艺品兼优,他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粤东三家”。大儒陈澧吟诗赞颂:“岭南风雅衰颓日,拔戟词坛大有人。幕府文章归典硕,山堂诗笔迥清新。”朱鉴成评其词“兼有北宋之秦,南宋之姜”、“于质实中见清空,乃真清空。”文廷式对其人其诗词亦赞赏备至,称“汪丈谷庵,今之隐君子也。其立身行志,然不欺,出于儒家;而其退然自居,不欲为天下先,则又得之于道家。故其为诗也,称物芳而志弥洁,出辞婉而情弥深;渊乎有忧世之心,而在言逾孙,泊乎有高世之概,而与物无争。”汪 还是一个书法家、收藏家、著作家。“精汉隶书,藏碑数百本,晚年临慕不倦。”他一生笔耕甚勤,著作颇丰,有《随山馆集》十八卷、《随山馆丛稿》四卷、《随山馆词》一卷、《无闻之》一卷、《松烟小录》六卷、《旅谭》五卷、《尺牍》二卷等存世。
崇尚儒学的家风、传统,几代人的文化积累,造就了汪兆镛在幕学、文学两大领域独领风骚,他俨然是诗伯文宗,享誉粤港澳和更广大的地区。汪兆镛凭着自己深厚的国学根柢,潜心著述,硕果累累。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力求维系国学等传统文化于不坠。汪兆镛晚年避居澳门后,致力于整理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他考证元代广东遗民76人之事迹、著作,撰著了《元广东遗民录》二卷;他收集自唐代迄民国初年458位岭南画家的资料,写成《岭南画征略》十二卷;他收录了清至民初500多人的碑传地志,辑成《碑传集三编》;他在金石考据学方面也有斩获,出版了《广州城残砖录》等;他在谱牒学方面更有特殊贡献,增修了其家族的《山阴汪氏谱》、还有《谱表》一卷、《谱录》二卷和《 录》一卷,为我们研究汪氏家族史等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汪兆镛是学者,又是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新旧时代鼎革之期。他们感情丰富,或组织文学团体(如诗社),常常雅集酬唱,或寄情于诗酒,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常常以吟诗填词形式抒发他们的心声。汪兆镛先后有《微尚斋诗》、《微尚斋诗续稿》、《雨屋深镫词》、《雨屋深镫词续编》、《雨屋深镫词三编》、《澳门杂诗》等诗词集子面世。
汪兆镛是近代大儒陈澧的得意门生。陈氏是一位造诣很高、学识渊博、声望很大的学者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教育家。时人说“英伟之士,多出其门焉”。而汪兆镛则是其中的一位。陈澧执掌学海堂数十年,汪兆镛慨承“受经东塾,为入室弟子”。民国前期,汪兆镛与从兄汪兆铨等先后执掌复办后的学海堂,使学海堂得以中兴,“一时文风称盛”。他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国学,倡导国粹,播扬儒家思想,以匡正人心,挽救世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文化作出很大的努力。他们流寓香港、澳门后,很快成为当地高等教育传授、弘扬国学的中流砥柱,他们在香港大学、官立汉中及汉师等高等或著名学府任教,参与创办中文系(前身为中文学院)、孔教学院、成达中学等,或任附中校长、香港大学堂经学总教习,广育英材,成绩昭著。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认为汪兆镛是澳门的文学及学术的引领人物。汪兆镛流寓澳门后,在没有澳葡政府和其他财团、私人资助的困境下,不辞辛劳,孜孜不倦,埋头著述十三年,奠定了澳门文学和澳门学术的基础,将澳门原先几近的文化沙漠垦拓为一片绿州。现在,探讨和研究粤澳港文化和学术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汪兆镛也自然成了关注研究的对象。李德超在1975年的《珠海学报》上发表《汪兆镛与澳门的关系》一文,是最早介绍汪兆镛晚年在澳门的文学活动、学术活动并肯定其成就。1986年10月,在汪兆镛故乡,广东番禺县政协编印《禺山兰桂》一书,内有《正气多才汪兆镛》一文,对他有客观公正的评价。番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番禺人物志》等地方史传地志越来越全面地对汪兆镛有了客观的评价。陈业东的《志澳门风土,抒遗老情怀———汪兆镛(澳门杂诗)略论》、《〈雨屋深镫词>:孤独心灵的展示》等文章,则是深刻探讨汪氏诗词,剖析其当时的心境。特别是彭海铃著有《汪兆镛与近代粤澳文化》一书。这一专著更是全面系统对汪兆镛及其与近代粤港文化的关系作了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汪氏对岭南文化尤其是澳门文化的努力和贡献。在汪兆镛的祖籍地浙江绍兴,笔者虽知有旅港乡贤车越乔等先生在不断地收集包括汪氏在内的流寓粤港澳绍兴人的文化史料和文物,但谈及研究似乎还是一片处女地,有待于大家今后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