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十佳学生记者感言
●去年9月,我来到校报,成为一名学生记者,对新闻有诸多感受,那就是热闹、热心和热爱。新闻记者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特殊群体,哪里有新闻事件,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当得知有人看到我写的新闻而向遭遇车祸的彭豪捐款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带着一份热心去帮旁人所急,就会感到笔尖那沉甸甸的重量。虽然学生记者与职业记者之间还有着很长的距离。未来,我希望能坚定踏实地走下去!
(2013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 王先茹)
●当记者,是我很早就有的一个梦想。到了大学,我成了一名学生记者,它让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生和全然不同的风景。我认为,我把新闻学作为第一志愿没有错。数不清改了多少遍稿子,多少次为了一个事实而往返多回,也难以忘记“再挑灯火”后的兴奋入眠和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的激动之情。这些年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事实的追求。记者这条路也许风光旖旎,气象万千,也许层层阻碍,暗含危险,但我绝不会轻易放弃当初的梦想。
(2013级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 钟文兴)
●这是我在湘大度过的的第3个记者节。学生时代的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以后很可能也不会走上这一工作岗位。但是这几年的经历,让我对坚守在记者岗位的人尤其钦佩。正因记者职业充满困难,充满挑战,才使从事新闻工作时获得的乐趣来得尤其可贵,才显得新闻人所坚持理想、肩负责任的行为尤其可贵。
(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数字出版学 李 陈)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尤其是校广播台的学生记者,我们更多的是以声音传达学校和社会中发生的新闻事件,给听众奉献听觉上的精神食粮。面对新闻,我们欢笑过,流泪过,感动过,但是捍卫真理,弘扬正气,揭露丑恶的准则从未变过。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责任,所以坚持。从大一到大四,这一段人生旅途,已成为我生命中美丽的乐章。
(2012级商学院金融学 陈昌盛)
●我喜欢记者这种探索未知、追逐真相的身份。过去的一年,我拍过校园新闻,制作过电视专题,但不满足于此,于是连着做了好几期调查新闻。300元押金、热水器、联建起火调查……种种视频文件见证了我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它们存在硬盘里,存在台里的电脑机上,是有温度的回忆,而我希望以后的自己也能成为有温度的人,带着有温度的记忆出发,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
(2013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 温佳璐)
●一张走遍全校会场的校园记者证,一台高大上的5DⅢ或摄像机,这就是湘大电视台的每位记者的形象。女生当汉子,男生当劳力,奔走在逸夫楼、俱乐部的活动现场,但是我觉得我们是被羡慕的。十佳记者,是意料之外的一份惊喜,以后想起,湘潭大学有我这么一个“女汉子”记者,回看往期“湘大新闻”时,有那么几个字“记者:扈荣敏”,就够了,很满足!
(2013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 扈荣敏)
●作为一个经济学出身的非新闻科班学生,仅凭当初对文字写作的热爱和年轻的冲劲加入“学生记者”这一行列中。回望4年的“记者生涯”,这竟成为我大学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佳配置的学科,那么新闻便是研究文字最优配置的学科。它以人物或事件为研究曲线,在简洁、特色、有态度的文字约束条件下,沿着读者需要和笔者思想的组合移动,最终达到客观性与文学性的均衡。这便是我热爱新闻写作的缘由吧。
(2012级商学院经济学 王 鹏)
●新闻学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是一个无底洞,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能把你从廉价的快乐中拉回象牙塔。记者并不是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也不是万能的,所以要先摆脱惯性思维,用行动和奔跑,成为社会的记录者,为将来留下一些现时代的底片,或是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如《新京报》一名老记者所说:“少谈些理想,多谈谈职责。先别急着把自己当什么捍卫者,记着自己首先是个手艺人。”是的,唯有行动,才是粉碎无力感的良方。
(2014级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 陈紫偲)
●以前一直迷茫大学究竟要学什么,是学生记者的角色充实了我。采访,拍照,写作,当记者实在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李伦娥老师说,当记者能让人生有更多精彩,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让每天都在寻找新闻点而忙碌的我,对记者有了新的认识。永远好奇,永远年轻,帮助他人,充实自己,这也许就是记者应有的境界吧。感谢这两年逼我熬夜的人,感谢这个有些沉重的“十佳学生记者”。
(2013级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学 应元宵)
●作为湘大百事通的人物组负责人,我们工作步骤和新闻工作是相似的,若是采访到一些具有时效性的人物,那么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暑假在南方电视台实习,见识到很多,发现社会环境改变之后,新闻内容是没有实质变化。“真实”二字就是新闻不可动摇的根。
(2013级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 黄嘉惠)
(学生记者 谢 杨 曹金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