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哲学的快乐与世俗的苦恼

作者:■陈先达    
2015-11-16     浏览(83)     (0)

这篇文章阐述了作者对于股票交易和哲学思考之间的平衡和矛盾的看法,他认为两者不应混淆,买股票不能影响哲学思考的宁静和超凡脱俗。作者认为哲学需要某种程度的超凡脱俗的精神,而买股票和关心行情则会使人过于关注物质利益。


  在股票交易红火时,也有朋友对我说,你买点股票,银行负利率,不合算。我从未有过这个念头。第一,无兴趣;第二,无水平,不懂。有人说,越不懂越能赚钱,据说深圳股票交易中发大财的是老太太,买了压在箱子底下,不闻不问,最后都变成富婆,是否真如此,我不得而知。不过我决不买基金、股票之类的念头,坚如磐石,从未动摇过。不是我对钱反感,而是我的职业嗜好决定我对此无兴趣。
  搞哲学的人,是不是不可以买股票?当然没有规定。这完全是个人自愿,没有是非对错高下之分。有生意头脑的人,可能比我们这种书呆子式的人物,活得更滋润,更有味,更快乐。当然,套牢了,无法自拔,另当别论。
  但我不会,原因很简单,一心无法二用。如果我对股票感兴趣,就很难保持我的哲学兴趣,我脑子里想的可能就是涨跌,关心的就是行情。你可以说,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去买股票,股票中有哲学。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种买股票的哲学,完全牟利的哲学。这种哲学有人需要,但不是人人需要。而且我对某些说股、评股者是否真正对股票涨跌有规律性把握,存疑。
  哲学思维与股票交易并不对立,但对于一个专心于哲学的人来说,理论思辨的乐趣,是不太可能从股票交易中获得的。恩格斯家庭是厂主,自己也经商,他是深知此理的。他在讲到当时德国哲学状况时说过:“随着思辨离开哲学家的书房而在证券交易所里筑起自己的殿堂,有教养的德国也就失去了在德国最深沉的政治屈辱时代曾经是德国的光荣的伟大理论兴趣,失去了那种不管所得成果在实际上是否能实现,不管它是否违警都同样地热中于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需要献身精神,哲学也需要这种精神,要有书呆子劲。虽然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但太聪明的人是搞不了哲学的。我说的不能太聪明,是说哲学是个穷行当,需要一股傻劲,能耐得往寂寞,太精明、太伶利,太工于心计,太计较名利的人,不太适合搞哲学。我希望哲学工作者都是聪明的傻子,不要做傻子式的聪明。钱对于人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市场经济下无钱不生存。但哲学家不能为钱而思考、而写作。因为买股票的目的当然是生财,不生财而从事股票的人大概没有,除非他有股票癖。
  哲学不能脱离生活。哲学家生活于尘世,但不应生活于世俗,世界和纠缠于世俗生活是不同的。哲学需要某种程度的超凡脱俗的精神。买股票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关心行情不就是关心自己的钱袋吗?如果哲学家过分关注股票的涨跌,能有心沉下来进行哲学思考吗?黑格尔说过,如果“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就不可能用“自由的心情去理解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在我看来,买股票和哲学沉思不能两兼。也许我不太适宜现存世界,只能当哲学教授,像韩俞《师说》中那位为学生耻笑的教书先生。不过我还是坚持,与其让心率按股票涨跌而变化,不如寻找哲学思考中的宁静、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