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秋瑾及其亲属的台湾情缘

作者:●何有基    
2015-10-25     浏览(2204)     (0)




  今年是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诞辰140周年纪念,秋瑾的光辉业绩如日月经天,妇孺皆知。然而,她和亲属与台湾曾经有一段亲密接触的历史,维系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却鲜为人知。今将相关内容集纳于下,亦是对秋瑾烈士的一种缅怀与纪念。
             秋瑾情系台北
  秋瑾十一岁那年,收到父亲秋寿南从台北寄来的一封家书,要她们母女前去台湾相聚。这一喜讯,让爱动少静的秋瑾兴奋不已,这是多好的机会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1886年,是秋寿南由闽来台出任巡抚文案的第二年,因忙于公务,及眷念家人,遂委托绍兴亲戚何禄安护送秋瑾母女前往台湾团聚。当秋瑾母女作好赴台准备之后,一行五人取道经上海前往宝岛。在上海,因未遇赴台之便船,一耽搁就是数月。后来,有幸搭上一艘去台湾的粮船,方才成行。在茫茫大海之上,又遇台风,风大浪高,旅途之艰辛自不用细叙。秋瑾母女在海上颠簸数日之后,安全抵达台湾基隆码头。
  在台北,秋瑾一家人团聚的欢愉,一扫几天来旅途的惊恐与劳累。白天,台湾特有的风土人情使秋瑾大开眼界,长了见识。夜幕降临,秋瑾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秋瑾与父亲说说绍兴最近的新闻,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近来写的诗词、文章。秋寿南对女儿学习上的长进十分欣慰,尤其是“过目成诵”的聪明才智格外地赏识,他对妻子说:“阿瑾若是个男儿,科考不怕不中。”秋寿南这番既是赞扬,又感惋惜的话语,在秋瑾幼小心灵里埋下了要学女杰、为女界争口气的决心。秋瑾十岁能诗,诗云:“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又云:“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因此,像花木兰、秦良玉、李清照等都是她心仪的偶像。在台北的日子里,秋瑾还静静聆听其父讲述她的祖父、伯祖父在台任内勤政爱民的故事,尤其是伯祖父秋曰觐,在二十多年前为抗击倭寇、保地方之平安英勇献身的故事。秋瑾深深地为祖辈刚正不阿、英豪之气所感动,立下为正义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壮志雄心。
  白驹过隙,在台北一晃三个月过去,秋瑾她们打算返回家乡。一天,适逢一艘去厦门的商船,秋瑾母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台湾,别离了亲人,搭船至厦门,随后返回绍兴。
              秋嘉禾惠政鹿港
  秋嘉禾(1831—1894年),系秋瑾的祖父,字露轩,别号诲老人。1862年考取举人,进入官场。1878年8月,任福建云霄同知。1881年9月,秋嘉禾由云霄同知转任台湾鹿港同知,任期长达十年。有道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影。”,秋嘉禾在鹿港留下之“影”,总是有迹可寻的。据说,鹿港有一条嘉禾路,街上的美食远近闻名。那么,嘉禾路的“嘉禾”与本文的秋嘉禾有否必然之联系?有意者可作深一步探究。
  1890年12月6日,秋嘉禾离台湾改任厦门海防厅同知。据《申报》22日报道称:秋同知任内“颇多惠政”,“惜不久去任,民皆思之”。秋嘉禾在厦门仅四个月的任期,便能有许多“惠政”,可想而知,他在台湾鹿港长长的十年时间里,定会留下足可称道的政绩。
              秋曰觐殉职淡水
  秋曰觐(?—1862年),字雁臣,清咸丰辛亥恩科副榜。入官场后,官至台湾府淡水厅同知(属知府的副职)。为秋瑾的伯祖父。他担任彰化知县任上,该地区常有会党滋事,械斗不息,而日本海盗亦乘机进行侵扰活动,使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地困扰。秋知县为保一方之平安,多次率领兵勇对日本海盗进行反侵扰斗争,并将其赶下海去。在此同时,秋曰觐对八挂会的滋事活动进行打击,“擒其首诛之,并挥数千金,计遣彰化各勇,地方乃安”。故彰化人称秋知县是“威武素著”,深得辖区内民众之拥戴。
  1857年(咸丰七年),秋曰觐以台湾噶玛兰厅(今宜兰)通判代理台湾府淡水厅抚民同知一职。淡水厅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重要的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之内政,为驻守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当时,因淡水厅管辖区域实为今台湾基隆至新竹一带,所以拥有北台湾的管辖权。
  1862年4月初,彰化八卦会戴春潮卷土重来,再次滋事扰民。9日,台湾兵备道孔昭慈亲自率兵勇赴彰化进剿。同时,檄淡水同知秋曰觐前来协助剿灭会党。15日,秋曰觐与北路协副将林德成、守备游绍芳,以及练勇头目林奠国、林日成赴大墩(今台中)。17日,当清剿官兵与数千“八挂会”会党成员激烈交战之时,未料林日成临阵倒戈,击杀秋曰觐官军。但秋曰觐临危不惧,与敌力战。后因敌众我寡,不幸阵亡。据连横《台湾通史》载,当秋曰觐生命受到威胁时,十五岁的随从小黄挺身而出,用身躯护住主人,并大呼:“杀我,毋伤我主人!”结果身受数刀死亡。由此可见,秋曰觐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官兵关系。在秋曰觐的事迹呈报清廷后,恩赐“世袭云骑尉”。诰授朝仪大夫,例晋中宪大夫。
  秋曰觐不但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而且在台湾诗界颇具影响。其七言律诗《花魂》、《花气》、《花颜》、《花影》四首,至今仍在台湾民间传咏。如《花影》诗云:“分得春光千万枝,顾形借影美人知。亭台高下和烟宿,篱落横斜带月移。幽境行将蜂蝶误,名流销尽色香时。年来顿悟繁华梦,重叠阶前有所思。”秋曰觐的诗,读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上述四首诗,分别为王松的《台阳诗话》和连横的《台湾诗乘》所收录。
              秋寿南调任台湾
  秋寿南(1850—1901年),是秋瑾的父亲,原名官谦,字研孙,号益山、星侯,曾在台湾、福建、江西等地为官。他肄业于杭州紫阳书院,受业于宿儒朱端甫。1873年(同治十二年),考取举人。中举后,进入官场。
  1885年,秋寿南在福建提督门幕府任内,以“劳积保举”至台湾一县知县。秋寿南初至台地,却有人捷足先登。后经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改任台湾巡抚文案(秘书)。在任职期间,秋寿南驾驭工作的能力和业绩,深得巡抚邵友濂的赏识及肯定。数年之后,秋寿南由台湾调任厦门海防厅同知。1894年,邵友濂调任湖南巡抚,秋寿南亦赴湘候补。1901年11月,秋寿南病逝于桂阳知州任上。
                秋灿芝病逝台北
  秋瑾之女秋灿芝,原名王灿芝,号小侠。1901年10月7日出生在湖南湘潭由义巷。自懂事始,她拜师学艺,时刻不忘为母秋瑾报仇。后留学美国,专门研习飞机制造及飞行,成为我国第一位航空女教官。1932年,秋灿芝与广东人黄公柱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名王焱华。1951年秋,秋灿芝只身南下香港,寄居在一个朋友家中,为撰写《秋瑾革命传》做准备。在香港,她一住近两年。
  1953年1月,秋灿芝从香港去了台湾。经数月的刻苦疾书,于9月11日《秋瑾革命传》一书告成,署名秋灿芝。她在《自序》中写道:“今天又是六月六日,天贶节了,在民国前五年的今天,正是鉴湖女侠秋瑾成仁取义的一日,她在辉煌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最灿烂光荣的一页,直到现在,她还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真是虽死犹生!”“关于她的革命事迹,记载虽多,惜乎皆略而不详,居恒引以为恨,及至抗战胜利后,作者在杭州觅得前绍兴府,查办秋瑾的全部档案,凡数百件,后经裱成手卷三十六个,每个长达十余丈,最短者亦七八丈都展阅一遍,对于当时革命的情形,至是得以尽悉矣。那时就拟根据了这一部档案,还参考其他有关书籍,来编一部较为详实点的传记,只以事与愿违,为生计所迫,终日栗禄而未果。”《自序》最后写道:赴台湾后编写《秋瑾革命传》,“当此燠暑蒸人,惠风不至,作者身处炎威之中,浸润在热浪之下,挥汗如雨,口渴如焚,犹写作不辍者,此无他,实因先烈牺牲精神感人之深,遂使烦暑亦为之顿消也。”
  该书先由台北兴台书局出版,后又由三民书局出版。三民书局出至第四版。该书共17回,约12.4万字,在书尾,她写了10首诗,抒发了对其母秋瑾的深深思念和敬佩之情。其最末一首诗云:“游子他乡感不禁,流亡海外少知音。客窗编就英雄传,写到伤心泪满襟。”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秋灿芝的心境和处境。秋灿芝晚年做些文字翻译工作,收入低微,生活清苦。1967年,秋灿芝在台北病逝,享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