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隐隐约约的星亮点点,空气中渐有热浪浮动,知了开始伏在树上昼夜不停地鸣叫,南昌的春季总是特别短暂,不知不觉中穿短裙的姑娘多了,新抽的嫩芽绿了,夏天气势汹汹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夏天的来到,对于学生们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轻松的暑假,约是大三即将结束,不像大一大二时有着一门门紧张的考试,便显得今年的暑假特别漫长,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快迎来尾声了。往常的寒暑假,在轻松休息之余,也有着出门一趟的惯例,有出门打暑假工的,有找个地方好好旅游一番的,而今年我却突然不想这样做了,这是我大学,又或许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暑假了,或许我应该寻找更加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在学期末的某天,我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开始报名的通知,最后定下来,去贵州望谟———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
贵州望谟,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绝对陌生的地名,南北相隔,东西对望,与南昌隔着千山万水,光是坐火车去贵阳就要十八个小时,贵阳到望谟又要七八个小时,光路途上便要花费超过一天的时间,这在之前我是从未经历过的,但这并没让我想到退却,和大家一起经历的旅程,不管多久多辛苦,都会是一笔精神财富,伴随终生。
赴望谟暑期社会实践队———我成为了近四十人队伍当中的一员,由校团委副书记陈军老师、教工团工委书记,男高音歌唱家邹志刚老师带领,囊括赴望谟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和学校各大组织骨干学生的一支队伍,让我觉得紧张而自豪。然而社会实践可不像普通的旅游,从集资、买队服到走访,都得我们自己交流衔接,接到我们将在望谟举办一场晚会,望谟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都会出席的通知后,出发前两周,我们就开始在学校的排练厅里排练。三伏天气,我们这群大部分都没有什么艺术细胞的普通学生,靠着两台空调,紧锣密鼓的,在正经严肃而又不乏欢声笑语的两周中,排练出了四个节目,就连睡梦中也记着台词,生怕登台闹笑话。
7月29日下午6点,我们登上了从南昌开向贵阳的火车,30日中午,我们坐上了从贵阳驶向望谟的大客车,贵阳的天气并不像南昌那样闷热难耐,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怡人的气候也舒缓了我们长时间旅途的不适,然而也正因为小雨连绵,去望谟的山路并不好走,说九曲十八弯丝毫不会夸张,路上还遇着几次道路塌方,海拔骤升让耳朵阵阵轰鸣,司机高超的开车技巧让我们惊叹连连,几乎是之字形的弯道,司机也毫不畏惧,以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流畅倒车转弯开过小路,上下坡几乎成45°角......不得不说,对这儿的司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到达望谟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队长刘一南学长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后,嘱咐我们好好休息,望谟的一切对我而言都那么的新奇,连绵起伏的青山,没有一丝杂质的蓝天,穿着手工衣服的布依族人们,蜿蜒的山间小路,这些串联起了我在望谟的日子,串联起了这难忘的十天,而在这十天中,有三幕景色,三幕定格,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这第一幕的定格,来自望谟的蓝天。
因着同来的还有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和几位优秀教师,所以我们实践队也来到了望谟第一中学。望谟第一中学似乎新建不久,教学楼都是崭新的,映着白瓷般的光芒,虽然是一所中学,但是面积甚至感觉比师大还要大,那儿三面环山,青葱翠色点缀着生机盎然的校园。正值第二节课下课,学生们出操,跑圈,望谟第一中学的校领导和学生们对我们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邀请我们的优秀教师给孩子们一次临时教学,邹志刚老师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教导望谟的孩子们如何更靠近音乐,我虽然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坐在后面看着学生们儒慕的眼神,听着他们唱悠扬的山歌,也觉得不虚此行。
下课后,学生们来到操场上,纷纷要求与我们合影留念,还有活泼的孩子,凑在老师身边想要老师给他们签个名,在老师的提议下,学生们围成了一个半圆,唱着布依族独特的山歌与我们合影,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的歌词,但我们听懂了他们的感情。站在新建的操场中央,我抬头望着天空,突然就被惊艳了,那是不染尘埃的蓝天,那是白云过隙的天空,笔直的旗杆,飘扬的五星红旗,共同构成了那一副定格,那是身在南昌的我们无法看见的天空,没有工业和汽车的污染,真真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情此景,我应将它保留下来。
而第二幕的定格,来自望谟的人们。
这一趟望谟行,最重要的活动便是八月一日建军节晚上“筑梦望谟,赣黔情深”主题公益晚会了,出发之前的准备有大半是为了这晚会,在来到望谟后,我们也没有停止过排练,一句句台词早已倒背如流,原本我也有着相当的自信,但是看到舞台下满满当当的望谟人民,听着主持人念着欢迎辞,连校领导党委副书记聂剑书记也远道而来,特地观看我们的演出,紧张的情绪渐渐充斥着脑海,所幸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一路表演下来都十分顺利,在轮到当地望谟人民表演的时候,我忙里偷闲地来到观众席看了一会,就是这一会,看着台上的姑娘穿着布依族民族服装,唱着清脆的民歌,和着曲调表演着她们平日纺织的过程,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姑娘们的笑容是热情的,染出的衣裳是精美的,若说望谟的蓝天让人惊艳,那么那样一幕定格就让人感觉无比和谐,此情此景,我应将它保留下来。
最后一幕的定格,来自望谟的精神。
在望谟的最后几天,我们实践队的队员轮流上山走访民家,体会望谟孩子的学习生活,我在第三队走访队伍中,跟着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去了望谟县的乐旺镇。山里的天气总是特别容易下雨,因着下雨容易发生泥石流,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校长带我们去了些相对平缓的山区,大巴在途中就无法开进去了,我们只能步行在长长的、泥泞的山路上,山路的两侧种着玉米和葡萄。记得那天我们走访了好几户学生家庭,他们都是当地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然而他们只有放长假才能回家,平时都在学校住宿,开学时去一次学校也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孩子们的家都是厚厚的石头砌成的墙壁,没有几件电器,老旧的黑白电视机响着呲呲的杂音,即使是在房间里,也还能闻到外面养着的牲畜的味道,和我们的生活条件简直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学习却是一丝不苟的,石头墙上一排排钉着的,都是孩子们的奖状,姐姐的、弟弟的、自己的,像是在比谁得的奖状更多一样。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和他们聊着天,询问着他们的学习情况。这里的孩子们不怕语文数学,唯有对英语甚是头疼,我们给了他们很多学习建议,还带来了在南昌购买的小礼物———一个精美的文具盒,里面装着尺子、钢笔等学习用具,仿佛这样就能把我们的鼓励传给他们一般。
在走访了最后一家后,天色渐暗,我们也准备回县城了,跨出门槛后,边上一座石头砌成的小矮房上的黑色字迹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上面有着用毛笔书写的漂亮字迹———“坚持”“永不退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往日的我是多么的幼稚,这儿的孩子又是多么的坚强,这六个字告诉我的不仅是望谟学生对学习的努力,也是望谟的精神,若说望谟的蓝天带给我惊艳,望谟的人们让我感到和谐,那望谟的精神,带给我的是浓浓的感动,深深的动容。
这些情这些景,我都应将它们保留下来。
山水一色,赣黔同心,今年已经是江西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赴望谟支教的第十三个年头了,一年年,支教团走进大山,一次次,孩子们走出了大山,我们社会实践队虽然不能像支教团那样,带给望谟的孩子们那样多的知识,那样多的希望,但是这一次望谟行,带给了我惊艳,带给了我感动,我只能记录下我的所感所想,感谢这次望谟行,无悔这次望谟行,愿赣黔情深久久,望谟,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