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5-09-27     浏览(59)     (0)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的开幕式,艺术家们热情高涨地深入生活,投身历史现场,创作出直面场景、有感而发的作品。展览展现了中央美院教师队伍的创作研究能力,是一次当代情怀与历史风云的“短兵相接”。 艺术家们回顾了抗战历史和用画笔记录时代,表达了对前人的敬意和接力棒的接力。艺术家们还介绍了展览的缘起和创作过程,强调了中央美院在思想和学术上对优秀传统的接力。展览共展出新近创作的不同类型作品70余件(组),充分展示了中央美院教师队伍的创作研究能力。

2015年7月7日,一曲嘹亮的军号在中国美术馆大厅中奏响,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的大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美术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一展正式开启。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巡视员俞亚东,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胡伟,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红培、副院长苏新平、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以及盛扬、靳之林、杨先让、李化吉、马常利、曹春生、孙景波、戴士和等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 开幕式由王少军主持。

范迪安在开幕式讲话中说,在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主题创作上,中央美术学院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在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烽火岁月里,中央美院的前辈艺术家关切国家兴亡,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抗战的洪流,用大量的作品纪录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描绘了抗日战争的伟大画卷。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艺术家以抗战为主题,继续书写着歌颂革命历史、表现民族精神的丹青史诗,为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增添了沉甸甸的艺术经典。

这份传统对于今天的师生是无形的精神感召,学院策划组织这个展览的举措得到了大批中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几个月来,大家热情高涨,多次在一起学习抗战历史,进行创作分工,相互观摩研讨,组成几个团队分赴太行山区、华东、东北和西南等地深入生活,踏访抗战遗址,寻访抗战老兵,投身历史现场,在感受历史中获得了心灵的触动与震撼。这种以写生创作为主要方法的作品具有直面场景、有感而发的艺术特点,画中有历史真实之物,画中有今人真切之情,在笔触色泽中留下生动的艺术情感印记。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人类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追求真理的地方,”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艺术传统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接过先贤的接力棒, 扎根生活,缅怀历史,讴歌人民,期望和平,“以艺术的美、创作的美表现大美、大爱,体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个大学的价值追求。”

孙景波满怀深情地回忆70年来的抗战历史和一代代中央美院人用画笔记录时代,“我兴奋地看到,我们年轻的教师有着面向世界的学术眼光,有着面向历史与时代的责任感,有着热爱生活和关注民众的情怀,有着继往开来和探索创造的勇气和抱负。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与创作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接力棒。”

“这次展览不仅是单纯的美术作品展,更是一次突出主题,又强调个人语言的集体创作活动。既是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对优秀传统精神的接力,也是对优秀传统学术的接力。”油画系教师石煜代表此次参展艺术家介绍了展览的缘起和创作过程。
展览主题“接力”旨在体现央美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对优秀传统的接力。展览共展出以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为主的50余位艺术家新近创作的油画、水墨、水彩、雕塑、公共空间设计等不同类型作品70余件(组),充分展示了中央美院教师队伍的创作研究能力,是一次当代情怀与历史风云的“短兵相接”,也是“央美学派”新传人的一次集体亮相。

宣传部 吴琼/整理
 学生 李砚辞/图

美院人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艺术创作

院长 范迪安
7月7日这天在中国美术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件事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

人文学院 于润生
我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70年前的历史,再用一次与众不同的展览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今天的目标。

城市设计学院 苏海江
创作中曾采访一位十五岁参加八路军的抗日老兵,他的一句话让我难忘:‘打仗是什么?用一个连的人换下那个山头,值不值?值!就冲上去,子弹不长眼,活着的就是命大。每次冲锋就是这样。’所以,想一想今天我们和平生活就是前一辈人用命换来的呀!要感恩他们!要记住他们!告诉我们的后人70年前冲锋陷阵的他们!

造型学院基础部 袁元
我看了大量的史料,又到延安的宝塔山现场考察,我发现宝塔山样貌无论是它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我选择从人们对延安的记忆(出发)来表现历史,我在画的时候结合了写生和历史记忆的整理,画了人们记忆中的革命圣地的历史形象。

造型学院版画系 孔亮
在主题性创作中,绘画本身成为一种媒介,藉由这种媒介,走进历史的时空,触摸历史的存在,进而抒发历史的情愫。在绘画间走进历史的时空,触摸历史的存在,进而抒发历史的情愫。

中国画学院 廖勤
我创作的这组画以中国抗战军民水墨肖像为表现手法,在红灰黄三种不同色泽的纸上,墨为主,色为辅,塑造刻画每一个抗战士兵或农民激战形象,体现他们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的那种誓死拼劲:有身中数弹八路兵,依旧紧握手榴弹束冲进敌群;有手握大刀的农民,面对顽敌挥刀奋进;有非正规部队但匹夫有责的壮丁;有狂吼呐喊的机枪兵,将怒火的子弹扫射敌群;有临行饮酒的决死兵,与敌同归于尽;有扛枪少年兵,面对战争的惨烈,同袍的死难,痛不欲生。

接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写生创作展”开幕式合影

袁元 《丰碑的记忆》 210cm×360cm布面油画 自藏 2015

白晓刚 《不可忘却的记忆》系列6 20cmx20cm 纸上水彩笔 2015

裴咏梅 《卢沟桥 今昔》 60cm×90cm 布面油画 自藏2015

石煜 《国殇园》之一 60cm×70cm 布面油画 自藏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