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源,21岁,河南郑州人,我校影像专业的大三学生。今年暑假,他与几位朋友一同成立了“走近边缘人”小分队,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与流浪汉朝夕相处,体验边缘人的生活。该分队一共有五名成员,他们大多是中韩国际教育学院技网部精英干事,因为志同道合而一同成立该分队。他们用录音笔和相机记录边缘人的生活,计划拍摄出一部还原流浪汉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感染更多的人。
一次偶然经历确定了纪录片主角
暑假伊始,吉源与其他队员正式组队,并将这个组合起名为“走近边缘人小分队”。在谈及为什么会选择“边缘人”这样一个群体,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次偶然的经历。在他坐公交时,他看到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低头掏出了两元钱,当他挤上拥挤的公交车后,周围的人不断向他投来嫌弃的眼神,随后他抬头望向众人,那眼神让吉源至今难忘。因此他决定,纪录片的主角,就是流浪汉。他希望能亲自接触这个群体,通过他和组员的共同努力,让社会看到并且理解和关爱流浪汉这样一个群体。
家人有支持也有反对
项目立项成功后,吉源并未将他要与流浪汉同吃同住的打算知会家里的亲人,不想让家里人为他担心。有一天吉源的父亲偶然间看到了立项报告书,但令吉源吃惊的是,他的父亲不但没有反对,而且还比较支持他的想法,其他家人也有反对声,认为吉源与流浪汉一同睡在大街上,吃的东西也不卫生,万一有传染病怎么办。吉源说,家里人的担心都是很正常的,他自己也有所妥协,会有一个基本的卫生判断。
深入体验流浪汉生活与心态
准备工作结束后,吉源和队友们先后在武昌火车站和郑州火车站展开了实践。在这短短几天之内,吉源学会了如何席地而卧度过每个广播声、汽笛声与呼噜声交织且闷热难忍的夜晚,知道了流浪汉们是如何地在餐馆外排队领取餐馆处理的残羹剩饭,也渐渐对这样一个群体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你对他们微笑,他们会笑得更灿烂,他们的内心其实也很孤独,很渴望你与他们接近。”吉源说,“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洒脱、自由、不物质,对生活中的很多事都看得很淡然,但是他们又散漫、消极、没有目标,他们好像无法理解我们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他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庸庸碌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比如在火车站与诈骗团伙擦肩而过,也看到星星点点的偷盗组织,听到很多奇闻怪谈。组员杨湘琛也曾在流浪汉聚集的大厅内害怕得一动不动,不敢迈出一步。
对当前救助状况的理性思考
“目前的救助站是尽职尽责的,但是救助站存在的初衷只是临时救济。而边缘人走向边缘,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救助站需要考虑能否再有更深化的救助,这将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程。现在武汉的救助站已经按照流程,给受助者一个精神状态评级,但结果表明,精神失常的占近七成,如果真正让他们走出边缘,肯定是要了解其成因的,但他们背后的经历没人理会,也没有人会有精力去理会。”谈到解决措施,经过思考,吉源认为解决这样的矛盾有两个渠道,“一是要改变策略,在重构他们崩溃的精神上做尝试。二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边缘人是社会产物,归根结底,如果社会人文关怀能提上去,彼此多谅解些,谁也不会甘愿颠沛流离无依无靠地流浪。”
号召社会走近边缘人群体
“浅层次的帮助比如物质上的,眼下可能会解决燃眉之急,但长远看并无用;而深层次的帮助比如精神上的引导,又不容易做到,也难说优劣对错。”亲身体验边缘人生活后,吉源一面感到无力,一面又感到不甘。他也希望能通过这次实践,以及他和组员们整理出来的上万字的流浪日志,号召社会共同关注这个群体,汇聚更多的力量,与媒体合作,一同扩散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特别是当今的年轻人。吉源说:“越走近越感觉到自己力量的渺小,我只希望大家也至少能够主动去了解这样一个我们不曾熟悉的‘平行世界’,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看世界。走近他们,帮助他们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开拓眼界,找寻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