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触摸红色“纪”忆 追忆抗战历史 □学生记者闫惠童孔祥敏

2015-09-21     浏览(144)     (0)




  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黄艳、张向飞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新闻学院的林东丽、汪涛、周举昊等七名同学走进抗战时期湖北省临时政府所在地——恩施,用自己的脚来寻找红色足迹,用心来感知时光的流逝,用独特的话剧来演绎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热血、难忘的故事。
  《不朽殊勋》抗战主题话剧《不朽殊勋》是“恩施纪忆”小分队的原创六幕话剧。故事发生在鄂西会战时宜昌的一个小村庄中,深情展示了抗战时期鄂西会战的惨烈和战士们的不朽军魂。从7月5日开始排练,短短的十天时间,几乎都没有表演经历的小分队成员加班加点地排练,一次次改剧本,一次次试演。7月16日他们终于踏上了三岔乡的土地,在这片70年前盘旋着无数架轰炸机的天空之下,演绎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演绎了战争岁月里的别样爱情。村民们的到场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话剧也让村民们印象深刻。他们带着话剧还到了恩施市委老干局和老年艺术团的老干部们同台演出,一起讴歌抗日英雄,纪念抗战故事。演员林东丽回忆说:“我很难忘站在恩施三岔乡政府广场上演话剧那一天的心情。话剧第五幕,当背景音乐里激烈的枪炮声在那个小村庄的上空回响的时候,我望着不远处的山,看到台下观众的神情,一种骄傲而悲壮的情绪油然而生,眼泪夺眶而出。第一次福至心灵般感受到了自己与历史、与时间的真实联系。”
  这台话剧在当地表演效果很好,也因其创意独特和意义深刻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恩施市副市长张伟专程看望了团队并给予指导。《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恩施晚报》、湖北电视台、恩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报道。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亲笔作出批示,勉励7名大学生。人物采访与抗战零距离人物采访活动也是“恩施纪忆”小分队最具特色的实践形式之一,从7月12日到22日的十天里,他们采访了国民党陆军中将严立三的外甥王炎森先生、“恩施文化的守望者”贺孝贵教授、国民党海军少将之子刘百楼先生、九十三岁的抗战老兵曾凡芝先生等人,从他们身上了解了大量关于抗战时期的恩施故事。
  九十三岁的曾凡芝先生已经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他向队员缓缓讲述了他的抗战经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替父从军而投身战场的,他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奋勇拒敌。他目睹了身边的同胞兄弟为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自己也曾经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体多处部位负伤。小分队的汪涛同学回忆起采访过的一位位老先生和一个个鲜活的抗战故事,他认真地说道:“也许历史离我们确实很遥远,可没有历史,哪有当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让这份沉重的历史和这些抗日英雄们让更多的人知道。”翻山越岭寻访抗战遗址不依靠定点参观,而是自己通过问路和探索来找寻遗迹,是本次社会实践的特点之一。
  抗战文化陈列馆、龙洞陈公馆、窑湾医院、鄂西特委旧址、烈士陵园……小分队成员们带着一腔热忱,翻山越岭,寻访抗战遗址,并进行了实地拍摄和记录,奔波劳累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恩施纪忆”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快一个月了,成员们回忆起这次实践,那一幕幕还在脑海中浮现。他们很感激恩施的民众,他们正在精心制作纪念册感恩回馈当地人。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徐本禹于恩施挂职期间慰问了“恩施纪忆”小分队。徐部长对小分队的实践表示肯定,他说:“社会实践重在过程,最好能够给学生带来触动。倘若在把社会实践这本书合上之后,成员们还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次成功且难忘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