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大学生要学会树立目标
作者:王学军
大学生入学后应明确学习目标和目的,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并分清个体性和团队性。建立在对学业全部过程和内容的清晰了解和认知基础上,从起点就明确学习目标和目的,避免混日子式的学习方式。否则,学业可能夭折或劳而无功。
大学生入学后最应明了的是:要认清本学科专业的知识学习目的,规划本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如果不是这样,结果就可能是:要么学业夭折,要么劳而无功。
大学期间,学生及时认知学习目标和设定学习目的,这是两项必要的学业准备。在这里,“目标”是具体的,它是人成就目的的设定步骤和境地;“目的”是抽象的,它是人设定目标的努力方向或结果。
大学期间,学生对目标和目的的确认仍需逐步加深和设定,这是因为学习目标包括的内容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大学生应认识的学习目的可分三级:其一,宏观目标,即:党和国家需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其二,中观目标,即: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要求。如:中国人民大学要求学生成为敢于担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其三,微观目标,即: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三个层级目的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且由低级趋向高级,由微观趋向中观,进而归于宏观的。
大学生科学认知和设定学习目标及目的,有益本人于学业全程及所在团队生活和学习的学业完成。入学初期,大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结合入学教育的感受或体会,依据本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认知学习目标,按不同阶段和任务设定学习目的。切忌形成不加思考,或吃现成饭等混日子式的学习方式。大学生认知和设定学习目标及目的,除了明确自身应有的内容外,还要分清目目标和目的的个体性和团队性。这是因为,不仅大学生个体需有明确的个人学习目标和目的,大学生生活的团队也同样需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相关的学习目的。大学生在校学习,多数时间生活于团队中,其个体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和目的,也常与团队的共同学习目标和目的相关联。因此,新生在认知和设定学习目标和目的时,亦应考虑团队学习的共性特征和需求。
大学生于在校知识学习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需建立在对学业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的清晰了解和认知基础上。为此,大学生入学后,即应关注怎样从起点就明确本人的学习目标和目的。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其意在强调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从开始把关。如果大学生从开始就对跨越全程的各层级学习目标认识模糊,或缺少必要的设定,最终受损者只能是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