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走进中国,走入济南之前,我对它了解甚少,只知道这是一场和史学研究有关的国际盛会,它神圣而庄重,可望而不可即。直到五月份,我在青春山大的网站上看到了大会的志愿者招募通知,才发觉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它是接地气的。那段日子,学校里掀起了大会志愿者选拔的热潮,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参与盛会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太难得。我也跃跃欲试。
七月初,当学子们都在奋战考试周的时候,我接到校报林老师的任务通知,要我为历史科学大会策划一期手绘专刊。能以这样新颖的方式拉近与历史科学大会的距离,我自然是乐意和开心的。那段时间,我边准备着专业课的考试,边着手查找记录历史科学大会的资料。由于网上的信息不全,我又通过大会官网联系相关负责人,向他们借到了《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史》这两本书。通过对大会资料的浏览和整理,8月初当手绘专刊成功地策划出炉时,我对大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愈发感受到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价值与重要性。当得知校报要增补工作人员参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以校报学生记者和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大会,期间要配合完成两方面的任务。8月21日,我便跟着后勤保障团队,熟悉会场、交通和媒体住宿地点,然后大家分配任务,联系要来参会的省外媒体人,询问他们的到站时间,负责接站,安排住宿。任务虽然有些繁杂,但因为整个团队一起分担合作,完成起来并不困难。接待的时候,我常会被问到和大会有关的一些问题,前期对大会资料的整理使我能应对自如,而且向省外媒体人介绍此次山东大学筹办大会的情况时,我心里的那种自豪感像泉水一样缓缓流淌。至今仍记得,在为《光明日报》的周记者送站时,她和我说,我们的接待和服务让她有被重视的感觉。
大会举办期间,我开始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去听记会议、拍照片、看开幕式与闭幕式,空闲时间在后勤保障组值班。基本上每天6点多起床,在会场忙一天,晚上7、8点乘公交回校。这样的循环虽然累,却让我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大会的一份子,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到拍照片,我一般喜欢在会场随手抓拍一些美好的瞬间,像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历史学家们会后交流的场景、角落里的撰稿人等。慢慢地我发现会场上的外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见人喜欢微笑,无论是否认识,只要和他们目光相遇,他们都会微笑,有平易近人的感觉;会场上的志愿者总处在一种忙碌的状态,他们每个人都是大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他们就会去哪里。
遇见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真的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这是一次珍贵而难忘的经历,它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