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请相信,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我的大学四部曲

图片新闻

作者:赖晓玲    
2015-06-30     浏览(129)     (0)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大学四年的成长经历,包括加入学生记者团、实习、支教等工作,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作者认为大学时光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并不断努力和前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四年的大学就匆匆走了。四年前刚刚高中毕业,懵懂的我,怀着幻想和好奇踏进大学的校门,金秋九月,太阳仍没有褪去它的热度。我至今仍然清晰记得那天拉着行李走在校园“夺命坡”上的感觉,充满着激动与兴奋。
  大一是熟悉
  作为新一代进入大学的90后,我在入学第一天就跟自己说:一定要戒骄戒躁,以谦卑的态度去学习,不断成长。大一那年,跟许多新生一样,怀着自己喜欢就好的态度,积极报名加入社团。不同的是,其他人同时加入多个社团,我只选择校学生记者团,我需要去弄清楚,新闻是什么,我为什么喜爱新闻?开始在每一次的采访中学会如何跟别人交流,学会如何倾听、做笔记、写稿等等。
  校学生记者团是一个让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磨练和提升的平台,记得第一次独自出采访任务是在25周年校庆,那时学校迎来了许多在各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校友,有一个临时任务是采访一位企业家校友,要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写好提纲并完成采访。采访过程不算完美,但我采访到了需要的内容。在记者团的每一次任务中我都会不断审视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改进。在出任务的过程中,我发现要学好一篇新闻稿,仅仅靠专业技能还不够,还需要自身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因此,我常常利用空余的时间待在图书馆,阅读各种不同专业的书籍,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富。
  大二是成长
  通过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大二的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平台,通过竞选我成为了校学生记者团采编部部长,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并且于当年暑期被校学生记者团指导老师张远秀推荐到《中山商报》实习。《中山商报》是一个高的平台,我开始学习在校外跑新闻,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和新闻素养去挖掘社会上的新闻事件。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看报纸、网络搜索、接听热线电话等方式查找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内容,安排采访,做笔录,收集资料并进行写稿。那年暑假,我走进过垃圾站,去采访过水厂的负责人,还深入医院了解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采访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有医生、企业家、清洁工、普通市民、教师等等。我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去,在一篇关于高位瘫痪的小孩寻求帮助的新闻中,我通过多方面去了解,写出我的第一篇外媒处女作《8岁男孩胸部以下无知觉》,该报道出来后,得到了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最后筹得了16万元的善款,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新闻的正能量可以带来实际的帮扶作用,同时也发现,记者这个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写作方面的技能,还需要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大三是成熟
  我一直相信那句话“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大三的时候,我担任了班级杂志《漾》的主编,经历了一份杂志的采编、校对、排版、发行的整个过程,对于团队的合作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组织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大三下学期,专业老师推荐我去中山市政府侨务局侨刊社下的《中山侨刊》实习,采访了许多中山市先进的归侨人士,其中有中山市知名画家邓振铃先生,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生活中除了物质,还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大学三年的专业积累,让我对新闻专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的记者。”圣雄甘地的这段说辞,时刻鼓舞着我。我已把自己当作追逐新闻的记者,促使我不断完善自己。
  大四是飞翔
  大四,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支教,为大学的生活画下了完美的句号。大三暑假,我查阅各种关于支教的信息,最终决定报名参加一个民间的支教团,得到父母的支持后,9月12日,我只身一人带着行李坐了34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丽江。支教的地点是丽江与四川交界,国家贫困县之一宁蒗县。在宁蒗县一所位于海拔2900米的小学支教了一个学期,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农作物单一造成了当地的封闭和贫困,也造就这里的民风淳朴。支教团除了派支教老师上山,还会把山上匮乏的物资运到山上去,如学习用品、衣物、生活用具等。当把物资派发到学生手上时,孩子们用不标准的汉语讲“谢谢”,还深深地向我们鞠了个躬。那一刻的感动,真得无法言语。
  平原生活的我刚到这里还是有不习惯的地方,比如说海拔过高引起的高原反应,会让心跳加速。日夜温差大,造成了容易感冒,同行还有一个95年的女孩。上课第一天,孩子抬着高高的小脑袋认认真真地听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我把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悉数教给了大山的孩子,这一刻我发现,知识是多么地有力量。
  慢慢和山上的老师、孩子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每天都给我们惊喜,宿舍对着的窗户,每天早上的雾气从山下升起,我们恍若身处仙境的感觉。孩子们会在花开的季节里,送我们一束刚采下还滴着露珠的野花;寒冷时的一个拥抱;苹果树成熟的季节,给我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我们的清晨是被校长的歌声唤醒的,校长非常热爱他们的本土语言,每天早上都会用彝族方言高歌一曲,用激扬的音调唤醒我们。课后,孩子们会拉着我们的手一起到山林里面玩耍,对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大山。孩子们会唱着他们熟悉的歌曲,围着我们跳彝族舞蹈。附近村民家里有喜事也会热情地邀请我们过去,点着火把,边唱歌跳舞,边大口吃热腾腾的羊肉。
  冬天天气转变时,孩子特别容易感冒,山上保暖设施不好,感冒发高烧的情况很常见,而且孩子们往往一病就是好几个,我和另一位支教老师就在寒风瑟瑟的夜晚,轮流喂药、喂水、帮学生擦身降温。
  一个学期眨眼间就过了,离开那天,我很早就把东西收拾好,想着在学生们还没醒来的时候悄悄离开。没想到他们起得更早。洗漱的时候,一直围在我身边。往外走的时候,在上课的学生都跑了出来,校门口、窗边,围了一圈又一圈。那一刻,我明白了,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
  大四下学期,我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做准备。最后我选择在海口一家广告公司当文案,不到一个月就顺利转正。毕业前夕,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我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还没领到毕业证的我三个月内涨了两次工资,拿着和毕业于重点大学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同事相同的工资。而我,还在不断努力和前进的路上。
  其实一直努力就会发现,学历不代表什么,能代表的只有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我相信,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你一直在前进的路上,有一天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就走得比别人远。亲爱的师弟师妹们,当看到这篇文章,请好好珍惜你的大学,千万不要虚度,这么美好的四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