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奋斗的青春, 最值得怀念” ———访2015届 优秀毕业生林家斌

图片新闻

作者:校学生记者团 苏丽冰    
2015-06-30     浏览(124)     (0)

林家斌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和积累,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科技公司项目技术总监。他建议师弟师妹多读书,珍惜大学时光,并在学校提供的优越实验条件下参与科研项目。他表示,每个成功的大学生背后都有良师和益友的支持。





  “第一,做个好人。第二,合理安排时间。找到你的兴趣所在,把它当成你的事业,坚持走下去。它会让你开心,也很可能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这是计算机学院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技术)专业林家斌给师弟师妹的建议。显然这些他都做到了,他在2014年“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得特等奖。现在,实习仅两个月就转正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技术总监,月薪6500元。
  迷茫?那就去读书
  “人在迷失的时候,就像是在行尸走肉”。林家斌说。
  站在大学的起点,他曾感到前路一片迷茫。大一刚进校时,他不知道“嵌入式”这个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它属于计算机方向。
  他说,迷茫阶段是他大学四年里最痛苦的阶段,相比成绩不如意、竞赛失意、创业失败还要痛苦百倍。在身边的多数同学还沉迷在大学的新鲜感和玩乐之中时,他毅然作出一个决定:大一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他说:“多读书总是没错的。”他没有具体计算过自己读过多少本书,但他至今仍然非常怀念那些在图书馆丰富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在静谧优雅的环境中专注看书的日子。
  永远的青春记忆:A106
  “大学里我对实验楼A106的感情是最深的,因为那是我开始走上科技创新之路的地方,也是见证我大学最美好时光的地方。”他说。
  在A106,有他和同学、嵌入式协会成员并肩奋斗的痕迹,大家会为了做出一个比较好的软件,在提交作品的前一天晚上,20多个人不约而同地到A106通宵写代码,各自对自己的程序不断进行调试和优化。整晚,大家一起讨论怎样解决问题,一起欢笑着谈论未来科技的发展。林家斌说:“大学四年里,我们把青春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洒在A106。”就这样,大学期间的很多个周末、很多个节假日都是在A106度过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他的作品获得校园智能车大赛三等奖;他参与的“可跨平台的无线3D打印机控制系统”项目,获得 “博创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特等奖、广东省挑战杯二等奖、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创新项目第一名。
  3D打印机获奖 企业自动找上门
  “可跨平台的无线3D打印机控制系统”项目是林家斌的大学时光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开发“可跨平台的无线3D打印机控制系统”项目的经历,他说:“我觉得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面对挑战时,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由于这个项目的工作量十分大,占据了他们的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有时通宵达旦。该项目涉及到机械学、电子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可当时关于3D打印的技术资料在国内网站难以搜索到,这无形中增添了他们的压力。两个月后,团队成员从最初的5人变成2人。队友的退却,对于当时身为队长的林家斌来说打击很大。但他还是不想放弃,想坚持下去,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的付出终于换来了硕果。
  他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老师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优越实验条件。他说:“我对学校在学生科研方面的支持是非常满意的,我们学校的实验设备相比很多同类院校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在我参加过的比赛和项目中,没有一个是需要自己出钱作为项目经费的,学校在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上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大。”
  在“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上获得决赛特等奖后,多家报社的记者来到学校对他进行采访。他现在所就职的公司正是通过这些新闻主动找到他,并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和公司负责人交流了一些关于3D打印的专业问题后,便直接被录用了。“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毕业时不用抱着厚厚的求职资料去挤招聘会。”他说。
  从实习3D打印工程师到独立负责项目的技术总监,他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并顺利转正,月薪也迅速涨到6500元,这个工资水平相比其他同专业同学是比较高的。林家斌说:“我能那么容易就得到这份工作源于在大学期间的积累,比如我的作品曾获得学科竞赛全国特等奖,我在大学期间参与的项目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我的成长故事被媒体关注,母校培养了我较强的综合能力等。”据了解,现在有许多外国朋友在使用他设计的3D打印机主板和手机端的3D打印机控制软件。
  每个成功的大学生背后有良师和益友
  林家斌在大学期间曾担任班长、计算机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和嵌入式协会会长,由于表现优异,他先后被评为2013年度、2014年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党务干部”和“校优秀党员”。他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是: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都得到了提升,让他在为人处事、组织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稳居专业前五名,还曾多次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和校三等奖学金。
  他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自己努力以外,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鼓励非常重要。他说:“大学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邓春健教授,他最值得我敬佩和学习的地方就是他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邓教授在给同学们做项目指导的过程中,不仅指引方向,还结合他们的阶段性进展提出修改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邓教授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休过几天假,在赶项目的时候还经常在实验室熬夜到凌晨三点多。
  林家斌所在的宿舍号称“神舍”,宿舍四个人的成绩都位居班上前列,而且大家志趣相投,默契十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和相处十分融洽。有时为了释放压力,他们还会一起出去唱K放松减压,一起吃喝玩耍。“我们学得很开心,也玩得很开心。”他说,这是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
  林家斌说他相信这样一句话:“时间最能证明的因果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就必定有多少收获。”今后,他还会继续以这样的信念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